城乡一体化:“美丽江苏”展开壮阔画卷 |
发布日期:2012-12-27 |
12月26日,我省多地雪花飘飞,在革命老区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屋顶染白,湖面静谧。望着雪花笼罩下的村子,村民何海宁说,这里比画美。今年,连世界旅游文化小姐大赛江苏赛区选拔赛都移师祁巷村,村里还举办了首届乡村文化旅游美食节。“我们这儿,和城里没啥区别!”面对记者,祁巷村村民很是自信。 在江苏,像祁巷村这样,无论是环境形象、功能配套还是居民生活水平与城市几乎没有差距的农村,正越来越多。 城乡一体化,我省起步早、步履稳、跑得快,坚持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走出了一条符合我省特点的现实路径。在城乡面貌改善、农业地位稳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个方面,江苏成为全国的示范引领,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探索贡献了一份引人瞩目的“江苏路线图”。 率先探路,“一体化”开辟三农新格局 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谋划,联动改革,是一条新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城市痼疾的根本出路。进入新世纪,江苏城市化战略的重心逐渐向“三农”转移,更加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 2007年,江苏明确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2010年,更进一步,将城市化战略拓展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成为贯穿全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灵魂。 多年的探索,浓缩在宜兴市善卷村的,则是乡村的美丽和村民的幸福感受——50%的家庭有私家轿车,65%接了宽带上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100%,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医务室、篮球场、健身场、老年大学堂,城里有的、没有的,这里一应俱全。村民李为清告诉记者:生活在这里,很舒心! 城乡一体化考卷,江苏成绩不凡。近十年来,江苏城市化率提高了17.2个百分点,去年达到61.9%,高出全国10.6个百分点,每年有100万以上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所有行政村公交、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宽带均接通,实现了“七通”。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粮食总产保持“九连增”,今年达到674.5亿斤,居全国第四位。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800元,同比增长14.6%。在常熟董浜镇,创业农民仅靠一部3G手机,就能准确遥控滴灌、施肥和光照。在苏北,现代农业已呈燎原之势。全省高效农业占地面积由2002年的不到10%上升到45%,超过一半的耕地实现适度规模种植。 农村、城市,享受一样的公共服务,覆盖城乡的“六大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新农合参保率98%以上,新农保全面覆盖,比全国规定时间整整提前了十年。 在新起点上,一体化再次提速。江苏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在“两个率先”进程中,加快“构建统筹协调、互动融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优美宜居的现代城乡形态。 建设共享大通道,1100亿元扮靓乡村 在刚刚拉下帷幕的江苏最美乡村评选中,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脱颖而出。在这座苏南村庄,生态种养园、常盛工业园、村民蔬菜园和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各得其所;漫步全村,只见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村前宅后像果园、全村像个天然大公园。 以苏州为试点先导,带动全省城乡一体化,榜上的最美乡村,有苏南富庶典型农村,更有不少体现发展之美的苏北村落。近年来,多个访华团在江苏参观农村时,许多成员在感叹:中国农村的文明程度超出原有想象,没想到中国农民生活得这样现代! 去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计划投入1100亿元,用3至5年时间,对近20万个自然村进行环境整治,到2015年全省村庄面貌实现根本改观。今年,已有6.4万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其中,城乡建设部门与旅游部门联手合作,把发展乡村旅游也融入了村庄环境提升。 找准现实路径,我省在规划科学引领、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基础设施联通等六大方面,大力推进“一体化”。 持续实施区域供水、河道疏浚和安全饮水工程,实现1776万农民安全饮水。今年农村水利投资再增长40%。从2004年起,全省实施三轮农村“实事工程”,实现农民出门坐公交、就医有村卫生室、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教科书和作业本率先实现全部免费,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零差率”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近600万农民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建成“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网”。 突破城乡分治,促进共同繁荣 12月20日,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外来务工人员可申请公共租赁房、可申购保障限价房,“城乡一体化”战略再次释放人性温度。早在一年多前,南通19名外来农民领到经济适用房钥匙。南通在全国率先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全市每年拿出经济适用房总量的15%配置给优秀农民工。 坚持城乡改革联动,必须勇于推进重大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我省率先建立了城乡统一管理的户籍制度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适度放宽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降低中小城市落户标准,每年有50万名左右的农民到城镇安家落户。 城乡一体化,冲破二元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是关键。江苏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省440多万被征地农民,已有200多万纳入城镇社保体系。 六合区北部山区是南京市经济困难区域,也是全省首批“万顷良田”建设试点地区,11万亩项目区里,8393户农户、29664名人口告别传统耕作和零散居住,住进配套齐全的城镇。调查表明,超过98%的农户对全新的生活表示满意。 一体化,不是一样化。苏南、苏中、苏北发展阶段不同,条件各异,江苏推进城乡一体化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群众首创,不搞一刀切。全省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各具特点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喜看今日江苏大地,一个城乡共同繁荣的现实模样正渐行渐近。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