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探访戚区近三年为何有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发布日期:2013-02-16

  戚墅堰区居民刘志方被评为2013年1月中国好人榜“见义勇为”好人。截至目前,戚区近3年来已有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数量占各区之首。

  同时,戚墅堰区还有4人入选“江苏好人榜”,11人入选“常州好人榜”,以人口平均比例也位居各区之首。

  仅有10万常住人口的戚区是常州最小的区。为何出的好人特别多呢?

  48年前的一幕至今不忘

  两个月前,60岁的常州刘氏机械制造公司总经理刘志方面对寒冷刺骨的河水,义无反顾地跳下河,扎到河底,救起82岁的落水老人。最近,他被评为中国好人榜“见义勇为”好人。

  刘志方说:“见义勇为是戚墅堰人的传统。”刘志方说,他印象最深的是48年前工农桥的坍塌事故,“我当时只有10来岁,刚翻过一座围墙,就看到大桥在倒塌。”他回忆说,当时,落水的人非常多,岸上的青壮年纷纷跳入河中救人,“胆子大的,直接跳进河里救人;胆子小的,就喝烧酒壮胆;不会游泳的,就抄着竹竿救人,没有一个人袖手旁观!”

  “几十年来,戚机厂广播里天天播放好人好事,我们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看到人有危险,怎么会一走了之?”刘志方说。

  “20多年前,像我这样的人不少”

  “钥匙阿姨”徐琴秀,2010年就荣登中国好人榜,她的事迹被拍摄成微电影,在网上上映一星期即被点播600万次。

  下午2点,我们找到“钥匙阿姨”时,她正请了管道工为一户困难户疏通下水道。

  “我们这里的风气一向比较好。”谈到自己的“好人”称号,徐琴秀谦逊地说,戚区有很大一部分居民是戚机厂的职工,几十年来,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已经成了传统,“在我们这里住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子女搬到城里,大家都是弱势群体,谁有困难当然要互相帮一把。”徐琴秀觉得,她的事迹其实很普通,“20多年前,像我这样的人不少,谁家大人要是出个远门,孩子在邻居家住个三五天都很平常。”

  一盆热水

  中午12点,推开蒙景谋家的门,蒙景谋正坐在桌前喝稀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与一袋黄豆一起挂在墙上。蒙景谋是一位清洁工,23年来,他始终坚守在环卫行业中最苦、最脏、最累的人力垃圾清运岗位,2012年4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蒙景谋说,他在戚区干了20多年,早已和街坊们亲如一家,“上午,我到戚研所新村通厕所,完工之后,向主人家借盆冷水洗洗手。可他一转身,端来一盆热水,我就觉得很温暖。”他说,他只会干活,不会说漂亮话,“干环卫这么多年,没一个街坊给过我白眼,也没人和我红过脸,反而经常给我送吃的,我干活就有了劲。”

  蒙景谋的老家在贵州,他告诉记者,干活虽然累一点,但心里温暖,准备在戚区干到老。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