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重阳来临 老年时,幸福的生活在哪里?
发布日期:2012-10-22

  编者按    明天,又一个敬老节——重阳节来临,这个节日所在的10月,也被全国老龄委指定为“敬老月”,为的就是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敬老文化,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已达73.3万,占全市户籍总人口数的20.2%,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48.72万人;80岁以上老年人11.14万人;90岁以上老年人1.35万人;百岁老人242人,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由此而产生的有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赡养和心理健康等问题也日益凸现。如何让老年人安度晚年,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连日来,记者走近他们身边,倾听他们的诉说,感受他们的幸福生活。

  日托服务  助老解闷

  在河海街道“万家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记者看到,金田雅居2幢的周炳森正在翰墨剪彩工作室和大伙儿一起分享自己刚创作的作品。周炳森原在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工作,写写画画是他的专长。退休后,原本每天忙碌的日子一下闲了,再加上儿子又在德国,骤然间,他觉得生活似乎失去了方向,自己没有了用武之地,被这个社会抛弃了。一天,周炳森到社区去转转。闲聊中,他自报家门能写写画画,还不忘“关照”大家,以后有什么需要的地方,尽管招呼。从此,他就成了服务中心的常客。“每天来这里写写弄弄,和大家一起聊聊,生活又充实了,再也不感到空荡荡的了。”周炳森的喜悦溢于言表。

  燕兴新村33幢的施荣金也是服务中心每天的必到之客,今年71岁的他,很精神,也很豁达,他一个劲地拉着记者参观服务中心,还一边介绍、一边演示各种器材怎么用,活像一个老顽童。燕兴新村33幢的路志初说:“孩子们都大了,自己有充裕的时间,老年人在一起打打牌、下下棋,动动脑,很开心,我感到很幸福。”

  据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元清介绍,该服务中心活动面积近2000平方米,今年1月正式投运,是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日托服务场所,每天上午7点到下午4点半,所有设施都对老年人开放。“服务内容包括文化娱乐、康复保健等。辖区内的4家爱心理发店还每周定期为老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迄今已有700多名老年人享受了这项爱心服务。同时,还为社区的8名孤寡老人安装了一键通,只要老人有需求,按钮一揿,服务中心就会及时提供快捷的服务。”王元清说。

  链接:今年2月6日,我市开通“12349”为老服务热线,提供民政业务咨询和便民服务等内容的社区服务;3月,我市成立金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日托、精神关爱、法律维权等服务内容。创建了23个省级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5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7所城市社区小型托老所和20家农村“老年关爱之家”。

  助餐配送  为老服务

  旱晨7点半刚过,天宁区老年助餐配料中心的工作人员就忙开了,从拣菜、洗菜、烧菜、分盒配菜到装车送餐,道道程序井井有条。“中心”负责人毛波告诉记者,他们每天要配送150份老年餐,涉及局前街、斜桥巷等17个社区,老年餐的原材料与民族鱼舫店堂内的菜肴品质都是一样的。据介绍,在天宁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约7.25万人,“入住难、活动难、就餐难、洗浴难”已成为老年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早在2008年,天宁区就率先在全市进行老年助餐试点,形式上主要供应中餐,每份价格6元,当时约有70多位老人用餐,通过一段时间运行,老人们普遍认为,助餐点上的饭菜清爽卫生,荤素搭配与味道比较适宜,希望助餐点能长期办下去并越办越好。基于此,天宁区以慈善总会天宁分会的名义,于2010年与常州市民族鱼舫餐饮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天宁区老年助餐配送中心,可同时为1500位老人提供用餐配送服务。

  在工人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老年食堂里,记者注意到,菜单醒目,写着红烧鱼、胡萝卜炒毛豆、茄子、苋菜和蕃茄蛋汤。临近中午11点,陆续有老人前来,各自找空位坐下,等待食堂工作人员把饭菜端来。工人新村南86岁的徐平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不在身边,一个人做饭又烦,还是到老年食堂吃饭好。”73幢的王菊芬接过话茬:“儿女们都在外地工作,自己在家做饭,到菜市场买一个菜要几块钱,做几个菜又不实际,买汰烧很费事,现在花几块钱就能解决吃饭问题,太好了。”一旁的胡小芬说:“到这里吃饭,又省时间又不用洗碗,花色又多,好!”

  工人二社区负责人吴红琴说:“看到老人们开心地吃饭,我也很欣慰。每天饭菜的品质和花样是最重要的,既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口味,又要兼顾每个人的特殊情况,所以在精心挑选菜肴上得花心思。现在,物价普遍上涨,要让老人们吃好,6元/份的价格不变,饭菜质量标准不降,多亏街道的大力支持,就餐点和人员工资都由街道承担,我们不需要在老人的饭菜上赚钱,只要一心一意把食堂办好就行。”

  链接:目前,全市拥有养老机构98家,总床位数达16243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3.2张,入住老人8380位,入住率51.6%。2009-2011年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738个,全市各街道(镇)都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0%的农村社区(村)建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和助餐点已建53个。对具有本市户籍的介助、介护低保老年人,当地无子女照顾年满60周岁市以上劳模,年满70周岁归国华侨,孤老、独居及属于介助和介护对象的离休老干部,以及9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等困难和特殊老年人均实行援助服务,每人每月给予价值200元的援助服务,其中介护对象提高为每人每月价值300元的援助服务。

  老年精神生活  是幸福的支点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市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以满足,老年群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明显改善。据了解,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对城市“三无”老年人都制订了供给标准增长机制,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实行分类施保。老年人凭“老年人优待证”,可享受进入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公益性文化设施、乘坐公交等一系列优惠,对高龄老年人还发放“尊老金”。在医疗方面,我市还专门制订了适度向老年人倾斜的医疗保障政策,提高了职工医保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发放标准和医疗政府补助标准,对退休(职)人员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划入标准实行保底制度,对老年居民医疗,政府每人每年补助250元等举措,这些,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关爱。但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必要的医疗、社会保障和筹建必要的养老机构外,我市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补贴标准与苏州、张家港等周边城市相比,补贴的面比较窄,补贴的标准比较低,还不能有效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良性运转,养老机构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在现有养老机构尚未达到全覆盖的情况下,居家养老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居家养老中的重要一环,就是注重老年人的精神关爱。

  有资料表明,70%的老年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因缺少精神关爱所致。只有运用社会力量,动员社会资源,加强老年精神关爱,才能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何为老年精神关爱?就是政府、社会、社区、家庭、个人为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补偿性与增益性的政策、项目、服务的行动,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据了解,老年人存在特有的心理问题,包括心理老龄化、离退休后的心理适应、丧偶与再婚心理、“空巢现象”等。当老年人出现孤独、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敌对等心理问题时,应由专业的心理卫生人员和心理志愿者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和帮助。我市在老年人精神关爱上做了些什么呢?市老龄办主任杨铁介绍,目前,我市已建有91个社区(村)老年精神关爱点,1个区级老年心理关爱中心,1个市级老年科学研究中心,10个老年精神关爱点和150个老年精神关爱咨询室,初步形成了市、区、街、居四级老年精神关爱研究与实践网络。通过借助“社区道德讲堂”、“隔代亲组合”等模式,为老年人架设心灵之桥。依托老年大学、空中老年大学等方式,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素养,从而增添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又一新元素、新享受。

  在采访中,面对记者“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在哪里”的问题时,他们的回答简单且实在:“无需炫耀舞台,更需快乐平台。”老年精神关爱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任重道远之大事。我市今后将从哪些方面来推进老年事业呢?杨铁说,他们将从五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借鉴苏州市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和每人每年200元的标准,将养老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做法,推进设立养老事业经费公共财政专门项目,加大对养老事业发展支撑力度,促进养老服务加快发展。

  二是多元投入,增强养老基础设施。通过合资、入股以及公有民营、公扶民建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养老事业,鼓励将基础条件较好的闲置厂房等改建为护理院和托老所等养老机构,拓宽服务范围,力争到2015年实现城市、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全覆盖。同时整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资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力争将“老年人居家呼叫系统”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80岁以上空巢和失能老人安装紧急呼叫系统,不断丰富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为全市老年人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三是健全老年心理关爱服务网络。强化老年活动中心(室)建设,确保各辖市、区和街道(镇)、社区(村)分别拥有1所不少于2000平方米、500平方米、1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室);依托专业的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和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精神慰藉等专业心理服务;依托全市各级老年协会等组织,为全市73万老年人提供生活资讯、健康养生、心灵慰藉和自我展示的平台,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

  四是建立老年人口基本信息库。为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基本信息库,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通过整合全市老龄工作信息资源,实现与“12349”平台资源共享。

  五是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系统。老年人在家可通过个人家庭健康检测设备自助进行血压、血糖、心电、体温等检测,对老年人的健康进行实时监测和跟踪管理,这样可大大降低老年人慢性病的开支,且可在线提供相关疑难问题的解答和咨询。

  拓宽视野  融入社会

  走进常州老年大学,觉得老年人学习的劲头一点也不比中小学生差,个个精神焕发。学拉二胡的李老伯今年67岁了,当问起怎么会学拉二胡时,李老伯说:“孙子拉二胡,我也跟着学,拉着拉着就拉上了。现在,我能拉好多曲子呢,还经常和一帮朋友到公园里拉拉唱唱,生活很充实。”72岁的曾阿姨在老年大学学钢琴已有好几年了,拨弄琴弦时那娴熟的指法,配以优雅的神态,着实有种钢琴演奏家的风范。曾阿姨说:“弹钢琴一直是我年轻时的一个梦想,苦于没有时间和经济基础。现在退休了,没事干,有的就是时间,经济条件也允许了,梦想也该实现了。”一旁的黄老伯说:“这就叫老有所学。年纪虽大,但不比年轻人差。学点东西,充实一下自己,也是一桩开心的事体。”

  据了解,老年大学目前拥有学员7500多人,251个班,有器乐类、文史类、家政保健类、书画类和综艺类等科目。为何会有这么多老年人愿意上学呢?江苏常州老年大学副校长施晓征说:“大多数是为圆梦,或是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属来的。”施晓征说,他们为了与社会和家庭有共同语言,不被社会边缘化,需要有新知识的补充和更新,甚至一些老年人为了增强自身修养,还一连报了几个班,有艺术的,有保健的,还有文史类的,在这里才真正感受到他们的活力。“真正呆在家里‘享清福’,反而不是积极的,是退化的生活,并不一定幸福。作为老年人应走出小家,投入社会,寻找自我,充实自己,才是老年人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施晓征如是说。

  链接:目前我市有市级老年大学1所,辖市区级老年大学7所,实现了两市五区老年大学的全覆盖。镇(街道)老年大学(学校)59所,村(社区)老年学校(培训点)858所(个),远程教育东方银龄大学2所。全年老年人参加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的人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10%,老年人通过学习,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促进了健康。

  一起唱唱  身心愉悦

  50平方米的白云社区会议室,地方不大,却是老年人说拉弹唱的乐园。京剧票友张阿麟告诉记者,只要大家有需求,他会尽其所能,想方设法为大家提供服务和方便。张阿麟一边拉着二胡,一边说:“原来手端杯子都有点抖的,现在拉拉胡琴,手有力了,小毛病没了。大家围坐一起唱唱,烦恼都抛开了,特别愉快。”

  白云新村54幢的陆洪元今年84岁,是“白云京剧之友社”的团长,从组织到排演,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陆老的心血。陆洪元说:“只要老年人乐意来,我们就欢迎他加入。我要把这个社团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老年人真正的欢乐天地。”花园村10号73岁的吴桂泉,在团里算是个“小年轻”,唱起京剧来的那种韵味,真叫有板有眼,气势激昂。

  在大家一起畅谈老年幸福生活的同时,常州大学退休教师陈伟杰还讲述了社团目前的困境和期盼:“假如相关职能部门能再为我们创造一点条件,提供一些必要的经费,那我们这个老年京剧票友社就更有发展,我们老年人就更开心了。”

  链接:今年2月,我市开播全国首家为老广播“846俏夕阳”,每天从5:00到22:00直播17个小时,以生活资讯、健康养生、法律咨询、休闲娱乐、心灵慰藉和文艺节目为主,架设“846空中老年大学”,全方位打造专业化为老广播频率,提高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素养。2009年起,我市率先在全省推出在固定时间、五区中心广场联动的惠民品牌活动——“幸福广场”群众文化“周周演”。3年来“周周演”共计1100多场,惠及群众500万人次,节目形式从歌曲、小品、舞蹈,扩展到相声、戏曲等。从群众文化“周周演”,到自己在广场上放歌一曲,或潇洒演一回,老年人无疑是参加演出、参与活动和观看表演的主力军。如武进区为弘扬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强区,从2011年起,在全区开展“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创建活动,打造各镇(街道)特色文化品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雪堰镇的“龙舟”、前黄镇的“秧歌”,洛阳镇的“舞龙”和嘉泽镇的“花木、风筝”等,老年人在文化创建和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娱乐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