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江苏在全国率先推行“慰烈工程”
发布日期:2013-04-03

  “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10.26万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上,有3万多座烈士墓,散布在岗岭、堤坝、荒坡、稻田中。风化腐蚀,拆迁扩路,很多烈士墓从有名变无名。

  这一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请烈士回家”——“慰烈工程”,集中安葬散葬烈士。截至目前,全省已集中安葬和原地维修散葬烈士墓39890座,维修、改造县级以上纪念设施99座,乡镇烈士纪念设施260座,总投入近3亿元。

  从无名到有名,

  补烈士一个应有的奠仪

  “你们,共和国的英烈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鲜花和奠仪……你们散处各地,孤凄而又冷清,有的甚至迷失了姓名、籍贯和亲人。而今,你们归队了,将帅、战友重新聚首,松涛如歌,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这是书写于抗日山烈士陵园“慰烈工程”墓区的墓志铭。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录入烈士英名录的有108865人。因当年特殊的战争环境,大量无法考证的烈士没有留下英名。随着时光流逝,要让无名变有名,越来越难。

  抗日山1942年就是八路军抗日烈士陵园,如今,东坡被新开辟出来,作为全县1165位散葬烈士集体迁葬地。朱排长、滕参谋、刘从兰……12座连在一起的烈士墓,在此次迁墓中刚刚正名。

  1945年,发生于赣榆县黑林镇大树村的大吴山战斗异常惨烈,部队来不及掩埋20多名牺牲战士,但留下了牺牲人员名单。当地民兵和村民将烈士埋葬,早先20多人都有木刻的名字,几十年后都腐烂了,成了无名墓。这事,成了黑林镇退养老干部朱礼田的心病。工程启动后,朱老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找当初参与掩埋的老人一一指认,使其中12位变成有名烈士。“刘从兰,大概十八九岁,1.5米左右,胖乎乎的,肤色不白,临沭县一区人……”虽只寥寥数语,但都是朱礼田从风烛残年的见证人那里调查来的,极其珍贵。

  “挖掘时,发现一根皮带金属扣上刻有一个‘朱’字;有的在残存帽子内侧,绣有名字和血型,根据这些线索,查找县志等史料,让很多烈士恢复了本名、籍贯。”邳州市民政局副局长许辉说,邳州市共集中安葬了有名烈士518名,无名烈士4983名,在碾庄和石山两个烈士陵园共建墓穴839座。

  从失散到重逢,

  给遗属一份心灵的安慰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我不甘心啊!”吉林省80多岁的离休老干部陈继华60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弟弟陈继松。

  “当年我们一起出去革命的,我回来了,他却再也没有回来。”陈继华在弟弟可能牺牲的城市、村庄寻找多次都未果。据活着的战友回忆,陈继松受伤掉队时,靠在赣榆县班庄镇徐班庄村西头一棵大树旁。但60多年过去,当年的村西头已面目全非。赣榆县民政局接到省民政厅转来的陈继华寻亲请求后,经过两个多月查找,找到了当初将陈继松遗骸从村西起坟迁至村公墓的老人,最终确认了陈继松的遗骸。当地将他迁葬至抗日山,并将整个过程用相机一一记录下来,将照片寄回吉林省。“我已经走不动,不能去看他了,但知道弟弟在哪,死也安心了。”陈继华说。

  生死两茫茫。不少遗属一辈子都在寻找杳无音讯的先辈,像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每年都有全国各地100多名遗属前来寻亲。“慰烈工程”在江苏全面展开后,很多遗属找到了亲人,生者的苦寻有了笃定的结论,烈士的英灵有了亲人的慰藉。

  邳州散葬烈士集中迁往碾庄陵园时,山东招远一位张老先生在陵园边上租房子住了40多天——“等父亲”。“以前烈士散葬各处,难以查找,现在烈士从各处集中过来,也许其中就有我父亲。”老人是淮海战役烈士张长明的遗腹子,关于父亲的唯一线索只有一张破损的《阵亡通知书》,上写“牺牲于碾庄圩战斗”。

  一具具遗骸迁来,都不是父亲。快要放弃时,张老先生接到民政部门通知,找到了!老人大哭,并决定将父亲仍然安葬在碾庄陵园,留在他战友们身边。他说,这下,对去世的老母亲,有了交代;后代们也知道到哪里祭奠英勇的先辈。

  据悉,民政部向全国推广江苏“慰烈工程”做法后,还筹建了“中华英烈网”,预计今年6月向社会开放,让全国的烈士信息都能联网,方便亲属查找。

  从分散到集中,

  让烈士英名世代传承

  江苏最早的散葬烈士进陵园,是东海县石梁河镇陈岭村的22位无名烈士墓。

  散葬墓为何要集中?已退居二线的原镇武装部长徐景卫告诉记者,这22位无名烈士是1947年2月在白塔战斗中牺牲的原滨海军区二团三营九连先遣侦察兵,牺牲后被敌人抛尸野外,遗体惨遭野畜撕咬。后来,武工队用白麻布将其裹好后就地安葬,时隔不久,再次暴露荒野……

  无名烈士的“伤”,武装部长的痛。在徐景卫的努力、政府各部门和村民的支持下,烈士墓2010年迁到磨山“抗日烈士纪念塔”下方,便于管理,便于瞻仰。迁墓时,由于资金短缺,有人曾建议将22位烈士尸骸包裹在一起集中安葬。徐景卫说,集中安葬可以,但必须一人一口棺材!

  此后,东海县相继有828座散葬墓迁入安峰山和磨山陵园。

  各地迁墓完全遵照烈士遗属意愿,迁与不迁,一墓一协议,不迁的就地维护。如连云港散葬烈士墓有4056座,集中了2576座,原地维修1106座;徐州共有11697座烈士墓,占全省的1/3,现已集中11089座,原地维修608座。

  如今,看到墓园像公园,有管理、有维护,全社会都来祭扫,很多亲属纷纷申请迁墓。赣榆“慰烈工程”第二期已经启动,今年将再搬迁200座。

  “遗骸遗物清理,慎之又慎。”亲手参与起坟捧尸骨的邳州市民政局副局长许辉说,这是他活到40岁,最受触动的一件事。

  “这些骨骸都曾经是鲜活的生命,也是别人的儿子、丈夫、父亲,有的后人还在苦苦寻找,一定要对得起他们!”许辉要求所有参与起坟的工作人员,要像对待珍贵文物一样对待烈士遗骸。

  在东海县安峰山烈士陵园,74岁老人马长青抚摸着父亲的烈士证,喃喃道:“最怕我不在了,后代忘了你,现在迁到这,可好了。”老人说,烈士证有坏了烂了的一天,这花岗岩的墓碑耐蚀牢靠。“去年清明来祭扫,除了我们亲属,还来了十几万人,挤都挤不动。父亲的英名,叫人记住了!”

  6岁的刘胜宇跟着奶奶、妈妈在抗日山陵园扫墓。“公公葬在这,我们感到很光荣。把小娃娃带来磕头,就是要叫他知道祖先是啥样的人。现在不知道也没关系,长大了再来,就知道了。”烈士64岁的儿媳顾介芬说。

  据测算,迁一座坟到安葬完成,成本起码8000元。“慰烈工程不应该算经济账,这是抢救性工程,更是党心工程,民心工程,不仅告慰了先烈,告慰了遗属,各地还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教育基地。”东海县民政局副局长朱云彦说。

  集中迁葬后,各地安葬点扫墓人群络绎不绝。以往,抗日山陵园每年祭扫人数在七八万人,现在达到20万人;安峰山往年两三万人,现在每年15万人……

  共和国烈士,应是这个国家和人民永远的情感所向。岁月流转,英魂不朽,山河当永记!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