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浅议如何加强兰陵街道“道德讲堂”建设
发布日期:2013-04-26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街道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道德讲堂”建设不断巩固提升,成为我街道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品牌,成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成为提高单位文明程度和整体素质的有效载体,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居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三年来,街道在“道德讲堂”建设稳步推进的过程中,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党的十八大顺利落幕之际,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道德讲堂”建设工作作一简要分析。

  一、“道德讲堂”建设概况和存在的问题

  2009年以来,按照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有关要求,街道“道德讲堂”建设开始逐步落实。三年来,兰陵的“道德讲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载体数量上,街道机关和13个村、社区“道德讲堂”已经全部建成,实现了全面覆盖,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组织网络。在工作队伍上,各“道德讲堂”已经形成了以本单位工作人员为主体的宣讲和组织队伍,总数达200人以上。在活动数量上,仅2012年1-11月,全街道范围内已开展宣讲活动75场,共有干部群众2500人次以上参与活动。此外,街道又积极加大投入,重点打造了九洲新世界社区的精品“道德讲堂”。目前九洲新世界社区已在常州市第三批“道德讲堂”示范点申报过程中。

  在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了“道德讲堂”的推进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载体建设的多样性不足。“道德讲堂”共分七大类,而目前我街道“道德讲堂”仅设置了“机关道德讲堂”和“社区道德讲堂”两类,在“企业道德讲堂”、“行业道德讲堂”和“新市民道德讲堂”等领域仍然存在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道德讲堂”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提升。2、参与主体的重复率较高。因“道德讲堂”开课时间和地点的原因,参与主体往往以社区中的退休居民为主,导致社区开办的“道德讲堂”参与主体相对固定,难以进一步扩大宣讲效果。3、授课流程的套路感过强。在“五个一”基本流程的指导下,各级“道德讲堂”快速实现了授课方式的标准化、规范化。然而在持续推进“道德讲堂”建设的过程中,过于固定的流程使受众感到了审美疲劳,因此在提升活动的创造性上,我们仍然大有可为。

  二、对“道德讲堂”建设的再思考

  “道德讲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创造性形式。在探讨“道德讲堂”的自身定位时,我们始终需要把握好其最初的立意--“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道德讲堂”的开展始终应当紧扣群众的参与性、形式的生动性和道德的实践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统一”。

  1、“道德讲堂”需要坚持公民道德建设主体性与主导性的有机统一。尊重群众在“道德讲堂”活动中的主体性,就要坚持推行“六个我”,即“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的道德教育形式,让群众自觉参与、自主选择、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提升,充分发挥群众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并以关注群众的现实生活为核心,使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达到“群众参与、群众推动、群众受益”的教育目的。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中一定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相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有坚实的群众和社会基础,这就要求突出广大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公民道德建设又必须有强大的主导和保障力量,这就离不开党委政府在思想、机制、载体、资金等方面的引领与支持,两种路径必须有机结合。二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公民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格追求和道德理想,是公民道德建设主导性原则的一种体现;公民道德建设的广泛性要求,则反映了广大群众的现实道德需求,是公民道德建设主体性原则的一种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道德建设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又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体现和要求。

  2、“道德讲堂”需要坚持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有机统一。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有三个命题值得探讨:一是如何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如何将传统道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兰陵之声”六大课堂中去,将是今后着力探索的方向;二是如何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如浦北刘凤英61年照顾残疾儿子的故事就是身边好人的典型;三是如何尽量照顾不同群体的道德需求,这也要求我们在“道德讲堂”的载体建设上更加多元化。教育内容上的这种选择,将使公民道德教育由抽象的说教变成了具象的感悟,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而在教育形式上,应当着重做好对参与主体的引导效果。具体来说,一是空间的情境化。讲堂正前方简洁的LOGO、醒目的名称、明确的主题,再加上讲堂四壁张贴的道德箴言、模范画像、先进事迹,足以构建一个供人们进行道德体验和反思的特殊空间;二是教育的互动化。讲堂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垂直关系为平等对话关系,力求凸显公民道德教育的平等性、互动性和民主性,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道德讲堂”需要坚持公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促进公民道德的知行统一,必须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把握好认知内化这一重要前提。一个人只有将社会所要求的基本价值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心灵自觉,才能形成道德价值判断与行为取向的依据。二是要把握好典型示范这一重要引力。人们以道德模范的行为做参照系,有利于寻求社会共识,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并以此来指引自己的行为。三是要把握好评价监督这一重要保障。强有力的社会评价和舆论监督,能够营造善恶分明的社会氛围,使行善者受到尊敬与鼓励,使作恶者受到批评与谴责。这样,合乎道德的行为必然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违反道德的行为必然受到人们唾弃。

  三、进一步做好道德讲堂建设需把握的几个重点

  群众感受是“道德讲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道德讲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将群众参与的途径、形式和效果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

  1、在参与途径上:综合运用传统与现代媒体等多种传播载体。围绕“怎样讲”,街道和村、社区“道德讲堂”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传媒手段,形成交流互动式道德讲堂、评书弹唱式道德讲堂、网络QQ道德讲堂、手机报式道德讲堂(联合通讯公司开通)等资源整合、功能互补、服务不同人群的联合传播载体,道德宣讲与传承以最普及的方式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2、在参与形式上:坚持推行“六个我”的讲堂形式。围绕“谁来讲”,进一步使“道德讲堂”贴紧群众的道德认同、贴近群众的道德实践、贴牢群众的道德需求来设计、开展。坚持“我听”,组织群众听取身边的先进事迹宣讲;坚持“我看”,组织群众观看道德人物事迹短片、情景剧表演等;坚持“我讲”,做好宣讲员队伍建设,今年以来多次的演讲大赛实践证明,在兰陵街道范围内存在着一批表达能力出色、综合素质较好的宣讲员人选,可以着力从历次演讲赛的优秀选手中按照典型个人、党员干部和热心群众三个不同层次选拔人员充实进宣讲员队伍;坚持“我议”,组织群众讨论现象,评议行为;坚持“我选”,由群众推荐选树先进人物;坚持“我行”,引导群众在认识、接受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后,群起效仿,转化行为。

  3、在参与效果上:既要注重现场效果,也要注重事后效果。注重现场效果,就必须降低群众的重复参与率,降低群众的审美疲劳度。通过调整“道德讲堂”开课时间、开课场地,在满足“五个一”流程的同时创新活动程序,根据受众不同需求提供不同授课内容等方法,使群众始终保持对“道德讲堂”的浓厚兴趣。注重事后效果,就是要提高群众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率。兰陵街道有着较好的志愿服务群众基础,应当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党员志愿服务中心这一基础平台,促成“道德讲堂”的参与者积极转化为志愿服务的践行者。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