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怎样回归美德 |
发布日期:2013-03-21 |
女孩没让座,遭到一名老人揪头发殴打,而另一群老人则举着招牌,号召“为年轻人让座”这是最近发生在郑州的两则关于“公交让座”的新闻。 又有报道称,一位郑州老人让座给一名年轻女子,互相谦让过后,两人皆不坐,此时车厢内站着的20名乘客也无一人敢坐下。 让座,本是一种美德而非义务,且只与自愿有关。但是,这个浅显的道理如今却有些模糊。在道德大棒的挥舞下,如若选择“不让座”,面对的不仅是内心的道德自省,更多的是社会舆论的胁迫谴责——近年来的“让座新闻”里,对不让座者恶语相加引起口舌之争的,有之;甩耳光动粗、大动干戈的,有之,而敢于大庭广众之下为一席座位恶语相加、大动干戈,往往依恃的就是周边的舆论。让座,就这样让道德钳制而作人生义务,这实非正常。 而如今,老人倡导给年轻人让座,则有矫枉过正之嫌。殴打不让座女孩的老人,是在“年轻人为我让座理所应当”思维下的粗暴维权,而倡导“给年轻人让座”则是对“享受年轻人让座是老年人权利”思想的否定。但是,最后造成“无人敢坐”的尴尬局面,又恰恰说明了让座不是一种道德作秀工具,多数情况下,仍然应该“年轻人让座给老年人”,因为说到底,让座针对的对象,取决于“有可能+有必要”,美德所归,应是把座位让给真正需要的人,而不是“为了让座而让座”,以致 “无人敢坐”。 话又说回来,老人倡导给年轻人让座,是对年轻人的关爱与体谅;而年轻人选择不坐,是对老人的尊重与理解,这无疑是良性互动。 其实,让座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社会压力下人们浮躁的心态,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与体谅。于是,在面对问题时人们往往缺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意愿,双方很容易起争端甚至大动干戈。社会美德,不是凭借动粗口、甩耳光才能维护的,冷静而有效的方式是,我们都如同让座的老人与不坐下的年轻人那样,互相体谅、互相理解,“公交让座”这类的社会争端,肯定就会少许多。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