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他们的工作,就是在各种“火炉”上接受“烤”验
发布日期:2013-08-07

  在常州61年的气象历史上,夏天的气温从未如此火爆。昨天,市区的最高温度超过40℃,创了历史新高。

  在马路上采访时,一位交警套用了网上的一句热语自嘲,“我和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我和扇贝之间,只差一头大蒜。”

  头顶烈日,脚下踩着摄氏70多度的地面,交警和环卫工每天的确就是在“煎烤”。

  40℃度的“烤”验着我们的承受能力,也“烤”验着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行业。今天,我们推出一组“烤业”报道,了解一下他们的“烤箱”生活。 

 

  杆线工

  爬上摄氏60多度的电杆,头顶烈日晒上几个小时,这就是他们的工作内容

  每次从杆上下来,两条大腿都被烫红了

  早上8点,常州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工区配电1班的谢骅,准点来到浦前社区,他和同事要对这里的配变进行低电压改造。

  前一天晚上,他们接到浦前社区潘家村、戚家村好几户居民的电话,说晚上的空调开不出。当晚,谢骅就去现场看过,“是低电压引起的。”谢骅说,每年的高温季节,城中村里低电压报修较为集中,城中村里的出租户多,往往一个家里就有十来只空调同时工作,常常引起线路负荷过重。因为要停电作业,大多数情况下,低电压改造都会安排在第二天,“否则,整个线路上的百来户居民都要停电,这么热的天,停了电,晚上哪能睡好觉?”

  来现场之前,谢骅和另外4个同事已经做好了改造方案,“工程量不大,再增放一条线路就行,大概2个小时。”谢骅在配电运检工区已经干了13年了,对他这样的“老师傅”来说,2小时的低电压改造工程的确不算“大动作”。

  即便是早上,在高温天里,户外工作也不容易。还没过10分钟,谢骅的背后已经汗湿了。“这么热的天,爬在杆线上作业时,在上面待一两个小时那才是活受罪。前两天接到抢修的任务,正好在下午一点多,水泥杆上的温度要接近60℃。从杆上下来,我两条大腿都被烫得发红。要不是穿了长衣长裤的工作服,早就被烫伤了。”

  闷热的早晨,时间似乎流逝得很慢,谢骅的工作服湿了好几次,慢慢显出白乎乎的汗渍来,而他的2个同事依旧在杆线上作业。不时,有周边居民跑来问,什么时候能修好?也有些急脾气的,已经忍不住叨叨了,“这大热天的,停了电,开不了空调,怎么受得了。”谢骅倒是有耐心,但凡来问,他都笑着作答,偶尔还和居民们聊上几句,“我们也想快点弄好,可要是修得不到位,还得返工不是?”

  谢骅说,能不能缩短工作时间,不是他们能说了算的,“要根据抢修任务来的。”他最希望的,还是居民能理解些,“尤其是老小区、城中村里,很多居民不愿意在家门口竖杆线,导致低电压改造进展较慢。一碰上持续高温天,重复报修电话就不断,成了恶性循环。”每次停电抢修或者改造,总免不了要和居民“磨嘴皮子”,“磨到现在,我们大多没脾气了。”已经从杆线上下来的工作人员笑道。

  不到10点,改造工作结束了,收拾工具的当口,谢骅又接到了公司发来的短信,那是下一个抢修点的地址。

 

  园林工

  为了避开交通高峰,他们工作的时间段,往往都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

  干半个小时活,就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昨天下午3点,平时人头攒动的文化宫十字路口显得格外冷清,只有零零散散几个路人。

  路边绿化带附近的十多个园林工人显得“异常”淡定,“热呀,谁都会受不了,可那样能怎么办。说真的,每天我们都要在太阳下站6个小时,晒得都习惯了。你看我们现在,干半个小时活,个个都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记者拿出随身携带的温度计看了一下,室外温度56℃。

  带队的是红梅公园月季班班长陈向前,他告诉记者,这支绿化管养队伍共14人,主要负责延陵路、晋陵路和通江路等市区主干道路两边的绿化管养。

  “往年夏天只要拔拔草,但今年天太热,持续的时间又长,种的夏季植物都耐不住高温死掉了,我们不得不换掉主干道旁的箱体草花。”陈向前告诉记者,由于他们负责的是主干道,为了避开交通高峰,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8点半到11点半和下午2点半到6点。

  “我们每天都带那种1.5升的可乐瓶喝水,最起码要喝4瓶,但一天一次厕所都不用上。”今年50岁的园林工人杜亚华一边布置箱体草花一边告诉记者,最近这个天干活简直不能过,在外面工作还得穿着长衣长裤,闷的不得了,一天下来里面的衣裤全湿透了。“不穿长的衣裤保证一天掉一层皮。”

  屠师傅是个老园林工人了,他就是专门负责为植物浇水的工作。他告诉记者,浇水工每天工作从上午7点到中午12点。“站在车上洒水的时候真叫铁板烧。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热的天还要穿着套鞋浇水吗?”屠师傅告诉记者,穿着套鞋其实并不完全是为了防水,而是为了防止烫伤。洒水车后有一个洒水用的油泵,站在上面的温度六七十摄氏度都不止,穿一般鞋子的话不管是鞋子还是脚都会受不了。“每天半夜洒完水,套鞋里总有一鞋子水,一半是浇花水,一半是汗水。”

 

  看车人

  与烈日为伴,头顶块毛巾就是“空调”

  对停车场看车人来说,早上8点到晚上8点,甚至更晚,他们都必须待在户外的工作现场。

  记者在新世纪附近的露天停车场遇到看车人陆朝阳时,他正在指挥车辆停靠。虽然忍热穿着长袖长裤,戴着草帽手套,陆朝阳说自己还是被晒焦了。撩起袖子,记者看到他的两条胳膊变得黝黑,领口处露出来的皮肤也晒得发红。

  “一天下来,起码要喝掉3壶水。”陆朝阳每天都要提前半小时上班,先去新世纪的员工休息室烧上3壶热水,灌在热水瓶里。因为进入工作状态后,车辆随时都有可能进来,一会儿都走不开。“虽然喝这么多的水,但也就上一两回厕所,有时候一整天都不要上一次,全都出汗排掉了。”说话间,陆师傅不停用毛巾擦着汗。

  记者观察到,整个停车场上没有一处阴凉,停放的车辆车身都被烈日照得闪闪发光,而陆师傅也只能躲到周围的屋檐下或者树阴下“凉快”一会儿。他告诉记者,公司为大家提供了清凉油、人丹等防暑药品。“天太热了,这些东西也顶不上多大的用处。”

#p#

 

  不管多热的天,他们都要长衣长裤,还得忍受炉火的“熏陶”

  久经炉火“烤”验,自称练成了“耐火体”

  酷热难当,许多人对高温炙烤、油烟笼罩的厨房望而却步,于是选择了去餐馆解决一日三餐。而餐馆厨师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个夏天最“热”的职业。他们每天在炉灶边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既享受不到空调,也不能赤膊。

  杨文龙今年34岁,入行10多年,是星园路上一家连锁饭店的厨师长。进入厨房,里面的温度更高,加上呛人的油烟味,令记者一时很难适应。

  “我早已习惯了,已练成了耐火体。”说起“烤”验,杨文龙只用了一句总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很多行业的工作条件都在改善,但厨师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到了夏天还是靠排风扇排热。

  “一些新来的小年轻空调间里‘孵’习惯了吃不了苦,热得没了干劲。”杨文龙告诉记者,就会跟着他们一起下厨干活,即使他早已经不用日日当班掌勺了。“你跟他一起热,一起出汗,才能给他鼓劲,他看到你都这样就能支撑下去。”

  中午11点到下午1点,下午5点多到8点,这是厨师们最忙的时候。客人们一批批地来,优哉游哉地坐在外面吹空调等菜,而厨师们则在冒着热气的汤水和嗞嗞作响的油锅旁边忙活。

  开伙后,厨房里的温度起码有40℃向上,记者在门口待了一会就觉得难以忍受。杨文龙却告诉记者,要是在炉子边上做菜,体感温度要接近50℃,有时候一桌菜做下来,挂在脖子上的金项链热得烫人。

  翻炒、抖锅、调味、撒水,一连串的动作下来,一盘菜很快炒好了,等候的服务员赶紧端走。洗锅,倒油,下主料,添配菜,杨文龙又在准备下一道菜,他额头处渗出细细的汗珠,放在一旁的毛巾已浸湿。

  “喝水、出汗,再喝水,再出汗,就这样一直循环。”杨文龙说,厨师喝水不上厕所是常事,这样算下来,一天出的汗怎么也得有十来斤。“你只要在厨房里,3分钟衣服就从里湿到外了,喝凉水也冒热汗。”

  记者打量了下厨房间正在操作的师傅们,基本都是长袖、围裙加帽子,比一般的衣着都要厚实。轮流换换烧菜是他们能够想到的最好方法。

 

  消防员

  他们每次有任务,都要“享受”三温暖:战斗服、火熏、阳光浴

  穿上厚厚的战斗服,就像钻进了一个“蒸笼”

  室外的气温接近50℃,火场里的温度超过100℃,喷出的冷水,一下就变成了开水。水珠落在滚烫的地面上,发出扑扑声。昨天中午,在武进奔牛312国道边的常州雄振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记者切身体会到了消防战士“水深火热”的战斗场面。

  车间里一座5米多高的生产装置,明火已经被先期赶到的邹区消防中队的战士们扑灭了。记者到时,他们正在用冷水给装置降温。“当时根本不能靠近,离着三四十米远,皮肤都被灼烧得生痛。”中队长王正洋满脸都是汗,只能不停用手抹着眼睛。

  为了抢时间,消防战士接到警就出动,平时穿什么衣服,就在外面套件战斗服。战斗服有防护作用,很厚,好像身上裹了件大棉袄,冬天还好,夏天就是三温暖(战斗服、火场、气温共同作用在身上)。王正洋拉开战斗服透透风,里面的一件短袖工作服已经可以挤出水,“每次灭完火,把战斗服一脱,整个人都一轻松的。”

  王正洋说,他们最头疼的就是密闭空间里的火灾,因为不通风,热量积聚在屋里,人进去眼睛都睁不开。8月1日晚上,邹区一个灯具仓库火灾,就是这样的情况,水枪手只能轮换着上,足足灭了1个小时左右才全部搞定,所有人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快递员

  这么热的天,他们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有时你只需帮着看下货物,就足以让他们感动

  不管天气多炎热,他们每天都要工作14个小时,并且其中12个小时是在路上。

  “这么热的天,衣服每天都要湿了干,干了又湿多少次。”韵达快递业务员刘师傅告诉记者,进入高温天气,他的送货量和气温一样,一直保持“火热”状态,以前每天80多单的业务量,进入夏季后一下子增加到每天120多单,中午都来不及休息。

  记者了解到,刘师傅每天的工作从早上七点半开始,到晚上九点结束,有时突发状况,还要加班。

  “除了工作量的增加,其实更多的是夏季高温天气,整个人热得都没心情工作。”顺丰快递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到。

  快递员奔波在城市各个角落,被市民亲切的称呼为“城市里的蚂蚁”,但在高温天气里,忙碌、急速的快递员们走街串巷,真的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一天基本上要喝掉七八瓶矿泉水,而且都是冰的。”做快递员工作已经七八年的刘师傅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夏热冬冷的工作环境,一些新来的快递员嫌工作辛苦,一般做不了多久就会辞职。

  “有些收货区域比较清凉,比如银行等公共场所,稍微累的时候,我们有些快递员也会在里面休息一段时间。”刘师傅告诉记者。

  采访中,多家快递公司的快递员都有同一种感慨,“热,真不怕了,有时送货车停在外面,保安师傅能帮我们看一下,我们就很感动了。”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