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善举:私企业主冯初华10年助人300万 |
发布日期:2013-10-09 |
走在溧阳上黄街上,随便找到老人问,冯初华的名字无人不知。为啥?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69岁的“小老板”舍得撒钱,在路上遇到困难人,不问姓名就几千上万地给,每年至少给出去10多万元。10年,他用在公益上的钱达300多万元。 冯初华在上黄很有名,一来因为他在上世纪70年代就在村上办了一个修配农具的小作坊,二来是因为他“不把钱当钱”,在街上随便资助困难人。说他是个“小老板”,是因为企业规模并不是很大,每年利润也不太多。 今年8月中旬,冯初华上街,看到一对老夫妻在搭公交车,老太太面色难看。他立即上前,一问才知老太太已71岁,因身体不适,需到溧阳城里看病。他问老大爷看病的钱够吗?对方称只带了几千元,不够再想办法。冯初华立即掏出5000元塞到他手上:“好好看病,钱不够,到我厂里来拿。”说着,就把地址抄给了他们。 这样的事,冯初华10年来做了无数次。5年前,一名男青年不幸在街上被车子撞至身亡,冯初华路过,见到青年哭哭啼啼的父母,从穿着上看家里就不宽裕,他马上就到厂里,拿5万元给他们去应急。今年年初,天很冷,他在街上遇到一位老人在捡废品,赶紧上前摸出500元:“先拿去用吧,不要再捡废品了。以后有困难到厂里找我。”这位老人87岁,名叫瞿新华,他向别人打听,才知给他钱的人叫冯初华。之后,他几次上街碰到冯初华,冯初华都给他钱。邻村56岁的费彩英,身患残疾的丈夫病故后,家里特别困难,冯初华在街上碰到她,给了她5000元:“节哀顺变,不够再到我办公室拿。” 上黄村党支部书记芮志明告诉记者,冯初华在路上,遇到有困难的人,每年最少要资助10万元以上。今年大年初一早晨,他拿了2万元出门,不到2小时,在街上转了一圈,就把钱发光了。不管什么人有困难,找到他,他就会掏出钱来,帮别人一把。每年,他还给村上的老人发压岁钱,村上660位老人,60岁以上每人100元,70岁以上200元,80以上300元,90岁以上500元,每年要发掉10万元,已经坚持7年。 “还不止这些呢。”芮志明如数家珍:村上有人考取大学,冯初华奖励5000元;镇上的中学和小学,冯初华已连续12年发放助学金,总计达120多万元;村口有条4公里的路,坑坑洼洼,冯初华拿出30多万元,给路浇上水泥,通到每家门口。村里人要给他在路口竖一个“功德碑”,被他一口谢绝;4年前,村里有个姓黄的孩子上初中,没有生活费,冯初华知道后找到村委:“我每年资助他3000元直到他大学毕业,但不能告诉他是我资助的。”直到现在,小黄也不知道是谁给了他生活费。 问冯初华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我从家庭小作坊走出来,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所以,我要尽我的能力为社会特别是老人和困难群体做些实事。”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