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钟楼10个核心社区开展天天乐活动520余场观众6万
发布日期:2013-11-11

  毛阿娣工作室、吴萍艺术团、南大街艺术团……一个个充满草根气息的群文团队,在常州市钟楼区“社区天天乐”舞台上熠熠生辉。据钟楼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钟芃介绍,到上月底,该区10个核心社区已开展天天乐活动520余场,观众累计超过了6万人。

  培育特色

  钟楼区文化馆5位文艺老师,每人负责2个核心社区,对群文团队进行业务辅导,根据实际情况帮助打造品牌。其中,南大街街道金色新城社区居民人数多、集聚度高,特色就定为综艺演出;西林街道东岱社区锡剧、越剧底蕴深厚,就以戏曲为特色。

  刚参加全国“群星奖”大赛的《香脆萝卜干》,是原汁原味的群文节目,也是区文化馆细心打磨的作品,由一群50-60岁的普通市民参演。该节目培育了一批草根明星,大家在表演中得到满足感,倒贴钱也参加。很多市民看到左邻右舍都走上舞台,也跃跃欲试。

  培育骨干

  钟楼区一向重视群文建设,在天天乐开展前,区里就有民星歌会、五星嘉年华、卡拉OK赛等各类文艺活动。天天乐开展后,与原有的文体活动水乳交融:输送节目、培育骨干、提升业务。

  荷花池街道的老王夫妇50多岁,是新常州人,在天天乐舞台上,他们的口技令人耳目一新,区文化馆老师慧眼识珠,主动为他们辅导培训。不出一个月,老王就在民星歌会上露了一把,一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技惊四座。

  永红街道广场舞爱好者李阿姨热情地组织老伙伴们四处登场,她说因为有了这个舞台,退休后原本单调无聊的日子顿觉“有奔头了”。永红街道文化站还针对辖区内团队分布不集中的情况,摸清各支队伍的特长,将其整合汇聚到天天乐舞台,通过表演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吸引更多人走上舞台,加入到天天乐的表演中。

  培育梯队

  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天天乐、参与天天乐,市委宣传部用上了网站、微博、二维码等新媒体。钟楼区在此基础上,通过区文化馆的协调,建立了多个社区QQ群。文体团队、社区工作人员在群里互通信息,上传照片,共享节目,还在线上报名招兵买马,进一步完善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推进的模式。街道文化站站长发挥桥梁作用,一头扎根社区,一头牵线区文化馆。每个社区还配备了一位联络员,负责天天乐的宣传、开展、反馈等具体工作。

  为确保天天乐顺利进行,区政府给每个核心社区划拨1万元。“其实,这些钱根本不够用,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与愉悦把大家系在了一起。”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说。

  很多单位、厂商慕名而来,主动要求赞助天天乐。某机关单位人员告诉记者,市民不喜欢生硬刻板的说教,而通过歌舞,特别是小品的形式,能够很好地寓教于乐。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