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墅堰街道引导残疾人全面融入社区大家庭 |
发布日期:2013-11-14 |
在常州市戚墅堰街道东方社区,居家养老送餐点的送餐员是一对特殊的夫妻。丈夫刘庆智力残疾,而妻子则下肢行动不便,每天上午,就能见到丈夫骑着电动三轮车、妻子坐在他身后指挥,为社区50多户老人送餐。 就在几年前,要刘庆从事这样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2009年底,街道设立了阳光庇护中心,专门为16-59周岁的智力残障人员和轻微精神障碍人员提供日间照料、康复培训,并专门聘请了2名教师为他们进行简单的教学服务和技能训练。刘庆就是阳光庇护中心最早的一批学员之一,他在这里学着简单的生活技能、学着与他人交流相处。 中心主任陈卫华告诉记者,居家养老送餐员的工作没有双休节假,收入又低,“刚开始的时候请了几个普通人,没多久都走了,我们就想到了刘庆。”3年多来,刘庆夫妇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下来。 如今,除了刘庆之外,还有4名从阳光庇护中心走出的智残人员走上了工作的岗位。尽管工作简单、收入也不高,“至少他们身心有了明显的好转,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能为社区、为社会贡献一点力量。”陈卫华说。 在阳光庇护中心的工疗室、书画室、展示室等多个教室里,陈列着不少珠串纸巾盒、小花瓶等手工艺品。中心的孙老师告诉记者,这都是学员们经过培训亲手制作的。“我们常组织学员爱心义卖,每个月组织他们和社区的老年人一起包饺子,”陈卫华介绍,“有时还带他们到独居老年人的家中,帮着叠叠被子、洗洗毛巾,陪陪老人,既锻炼了学员又帮扶了老人。”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