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创业明星:了解他们背后的艰辛与爱心 |
发布日期:2013-12-05 |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常州市残联承办的“创业承载希望,坚持成就梦想——残疾人创业明星暨扶残助残爱心人士颁奖活动”将今年的庆祝国际残疾人日活动推向高潮。 本次残疾人创业明星及扶残助残爱心人士的评选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常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市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意见》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我市残疾人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在全市营造良好的残疾人创业氛围。 活动评选出蔡炳照、郭兴炳、何建良、李震、刘国强、史文涛、谈丽花、吴磊蕾、虞晓付、周建新、庄维岳、邹国英等12位残疾人创业明星,以及任华琴、姜红、张加平、祁志平、张建新、茅俊、樊阳文等7位“扶残助残爱心人士”。 颁奖仪式上,部分残疾人创业明星的艰辛创业历程和感人爱心事迹被搬上大荧幕。颁奖活动还穿插歌舞,市残联原创助残公益歌曲《爱如阳光》拉开活动序幕,该歌曲由残奥冠军吴祥主唱、市聋校师生共同表演。部分肢体、视力残疾人也在活动中展现了他们的风采。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缨,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姜洪鲁,副市长张云云,政协副主席赵忠齐,省残联副理事长杜晓镇等领导出席仪式,并为获奖者颁奖。 每一位成功创业人士的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而残疾人创业成功更是难上之难。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几位创业明星的风采,了解他们创业背后的辛酸与艰苦。 创业明星:郭兴炳 72岁本是享天伦之乐的年龄,可是身怀三级肢体残疾的郭兴炳却仍然在追梦。人生是场马拉松,越到最后也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毅力和坚强,在追梦的道路上洒出的汗水只有他自己知道。 在他6岁那年,一次意外让他的右腿变得扭曲。因为当时医疗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加上并不富裕的家境,他放弃治疗在家卧床4年。年幼的不幸让他非常向往天上高高飞翔的风筝,那种翱翔的姿态让他特别羡慕,他多么希望能够像小伙伴们自由地奔跑。 初高中时代,郭兴炳热衷于航模。他的梦想是要造一艘巨轮,让那巨轮带他驶向更辽阔的大海。他暗自下决心:我一定要学会走,哪怕是爬着走。他开始不停地锻炼,最后连拐杖都不用了。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他最后留校做了老师——航模兴趣小组辅导员。 2001年,跟船打了近30年交道的郭兴炳退休了,他不忘自己的梦想,他开始手绘图纸,反复修改。用他的话说,设计船舶是一件非常细致而艰苦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他做到了,他把自己的心得写成了书,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还被邀请到国外船舶业交流。 由于名声在外,时不时有人上门找他设计船舶,甚至想聘用他,郭兴炳萌生了创办公司的想法。凑足10万元,他申领了营业执照,主打船舶设计,兼做船用产品。那一年他已经60周岁。 除了工作,郭兴炳还每天坚持锻炼,因为他想拥有与正常人一样的体魄和工作效率。他经常出差有沿海各地、大小岛屿,有的岛屿交通不便,他仍坚持一路行走去寻找客户。脚走得疼痛,浑身冒汗,再苦再累,他照样坚持。 新产品使用先不收钱,先试用一段时间直到满意为止。帮用户调试安装,一直培训到用户会使用保养为止,才放心离开。如今,厂里生产的产品有3大系列、13个品种,年销售200多万元。年上缴税费十几万元。他设计的海水淡化装置申请了国家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现已推广使用上千台。 这就是郭兴炳,一个七旬老人的故事,一个身怀三级肢体残疾人的故事,他平凡中的不凡给了我们许多感动。 创业明星:吴磊蕾 她就是吴磊蕾,在她30岁之前其实是一个健康的人。可是就在30岁那年,命运跟她开了一个玩笑,突如其来的病痛让她失去了光明。当时在四处求医未果的情形之下,她产生了强烈的恐慌和茫然。 吴磊蕾回忆:“很绝望,也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后来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孩子那是才5岁,想到自己还有未尽的责任和义务。”于是,2000年,在残联和相关组织的帮扶下,她报名参加了盲人按摩的培训。 2001年年底,她在朋友的推拿保健所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决定自己创业。起初的按摩所不到30平方米,摆放2张按摩床,虽然规模很小,但这已经花去了吴磊蕾家里的所有积蓄。每天十几小时的营业时间很累,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要看客人的情况而定。吴磊蕾没有丝毫抱怨,反而经常安慰家人,她说,自己能自力更生已经很满足。 吴磊蕾经过研究和摸索,有了一套自己的治疗和按摩手法,这套被称之为“蕾蕾手法”独家按摩技术不断吸引着客人的增加。2003年,吴磊蕾抱着扩大规模的想法,自筹25万,又向银行贷款20万,买下了店面房。场地从30平方米扩大到100平方米,按摩床从2张增加至10多张。 虽然45万多的贷款仍在归还中,但经济上的压力并没有把她压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吴磊蕾的座右铭。 吴磊蕾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一份荣誉,一份收获的喜悦。解决了自己的生计问题之后,接下来该考虑什么?她认为就是回报社会。2008年至今,她坚持为贫困残疾人提供推拿按摩服务,还捐钱捐物,资助孩子读书。一位接受帮助的老人说:“磊蕾不是亲人,甚似亲人。” 现在的她因为自信,所以美丽;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更想传播爱。 创业明星:刘志强 养猪是一份又脏又累的粗活,可是溧阳确有这么一位残疾人,把这份粗活做成了细活,一个人养了将近500头猪,还显得轻松快乐,他就是刘国强。 今年43岁的刘国强,小时候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因为家庭条件差,他初中没读完就走出校园,赚钱养家,养过肉鸡、肉鸭,做过残疾车载客生意,开过烟酒杂货店,平淡而又艰辛地度过了十多年。可是谁也没想到,刘国强心中的创业梦依然像星星之火一样,闪耀着不曾熄灭,仿佛只是在等待着一个机遇。 2009年,他从电视上看到四川某大学生养猪致富的新闻,立刻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亲自去一趟。刘国强的坚持和诚意感动了那位大学生,于是他让刘国强免费参加了培训班。为期半个月的培训,让刘国强对快乐养猪法着了魔,他坚定了养猪致富的信念。 回到常州,在市残联和镇村领导的关心下,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行动。刘国强永远难以忘记,刚开始养猪的时候,他没钱,里里外外都得一个人,而对刘国强来说,养猪是痛并快乐着的。看着老母猪生小猪,小猪一点点长大,能吃能睡能喝,这就是他最高兴的事。小猪见到他就会围着他,拉他的衣角,就像小孩一样。 去年底接连下雨,天气寒冷,40多头母猪差不多同时产子,有时一天得生两窝,刘国强不得不让妻子停掉了小店的生意,一起来操持养殖场,夫妻俩忙前忙后,为了不让小猪冻着,晚上还专门在猪圈架起了红外线灯,给整个猪圈升温。有时担心母猪不会带猪宝宝,他晚上经常要起来看着,一周之后,小猪倒是长得壮壮的,两人却明显瘦了。 短短几年,刘国强的养猪场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他的养猪场搬迁了新地,面积达到了1200多平米,是原来的2倍还多。为了把猪养好,刘国强购买了好多养猪方面的书自学,对猪饲料的配置进行改进,创出了“先饿后饱”的养猪法。既不浪费,又保持了猪圈的清洁,而且做到膳食平衡。他从不给猪吃任何的添加剂和生长剂,让猪自然生长,这样不仅猪的免疫力增强了,而且猪的膘肉少,瘦肉多,肉质好,可谓绿色食品。正因为如此,他的猪在市场上很畅销。 新猪场起名为“天蓬”,寄托着刘国强想让所有的猪宝宝都想猪八戒一样快乐成长的美好心愿,这就是快乐猪倌“刘国强”的的最大愿望。 一位位残疾人创业明星的故事感动着在场的观众和志愿者。一名来自机电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看完颁奖典礼后,感慨道:“他们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和启发,能成长为一名健全的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们要学会感恩。身为残疾人,他们的毅力超乎想象,作为健全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奋斗!” 台下的观众有些是残疾人,一位肢体缺陷的观众对记者说:“看了同伴们的事迹,更坚定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现在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帮助也越来越多,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也能闯出一片天!”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