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年趣:她的爱好是与陌生人互“讨”明信片邮戳
发布日期:2014-02-11

  别人今年都流行有微信朋友圈互“讨”红包

  而她的爱好,却是与陌生人互“讨”明信片邮戳

  这个春节,刘棣寄出700多张明信片,遍布全国各地

  收到最远的一个祝福,是陌生邮友从黑河寄来的

 

 

 

 

  65岁的常州市民刘棣从1月5日就开始忙着一件事:买明信片、写明信片、寄明信片,而且都是寄给的陌生人,为的就是新年里“讨”个对方的纪念邮戳。

  到2月10日,刘棣一共给有同样爱好的陌生人寄出了700张明信片。这期间,也同样收到不少陌生人来问她“讨”的,而她总是毫不吝啬地立马回过去。算起来,这是已是她6年来的过年“习俗”。

  记者见到刘棣时,她正打算出门给宁夏的邮友寄明信片。“他寄过来,我当然要回过去的。过年前后这几天,一直开信封、写明信片,有空就去寄。”在刘棣家的客厅,记者看到了一厚沓一厚沓寄来的明信片,都是年头上她收到的外地邮友寄来的。

  “现在为止,我收到了400多张明信片,20多个拜年封。最远的,是来自黑河一位陌生邮友寄来的。”刘棣的这些“老友”都是在各个集邮协会名录上找的,每年春节,她都会给这些人寄去盖着常州纪念戳的明信片,当然,绝大多数也会给她回寄。一来二往就成了5、6年的习惯,邮友的圈子也慢慢扩张。新疆、台湾、山东、太原、胶州、东莞、湖州、吉林伊通、香港、澳门、北京、贵州……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明信片,盖着各色各样的邮戳,落着截然不同的字款,写着各种不同的祝福。

  刘棣摸着那张从黑河寄来的明信片对记者说:“你看这个邮戳,这张在路上走了5天,算是很快了。要是遇上天气不好,路上的时间可能就要是半个月了。”

  老伴董维新笑着说,“这过年呀,她几乎每天上午都是在家候着邮递员,实在有事要出去,也都要请邻居帮着收收,因为每天寄来的信件实在太多,有时候信箱都塞不下。”

  对这些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明信片,刘棣都很珍视,因为它们中绝大多数都来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仅为着一份共同的爱好,他们在互“讨”。“拿到手里,都是一份份暖暖的祝福待,不容易。”刘棣边摸着这些明信片,边感叹着。

  刘棣偷偷告诉记者,所有“换戳”的明信片,她也不是“一视同仁”的。有些“大气”的陌生邮友寄来的明信片本身是马的图案,邮票也是马票,邮戳地址还带有马字,那就是最有趣的“极限片”,“这类明信片,我都会仔细地塑封了起来。当然,其他的,我也会很细心地收藏好。”

  在刘棣精心收着的明信片里,她对每一张都爱不释手,这个邮戳特别有意思,这个寄件人非常有名望,那一个明信片很特别,几乎每一张都能说出一串故事。而她也会按照“相应规格”回给对方。

  董维新告诉记者,凡到过年,刘棣的时间几乎就都花“讨”邮戳上了。“早上一睁开眼就摸这些,昨天整理收到的明信片又弄到了凌晨2点。”说起老伴的这个爱好,老董无比支持,“只要开心、健康,其他都不去管。”

  记者手记:

  一张贺年明信片,贵得也才两块,而便宜的才几毛钱,但收到过的人一定记忆很深,尤其是远方寄来的,那种在传递着温暖和欣慰。

  新年里,陌生人之间互寄明信片、讨要邮戳传递祝福,就像一种最原始的情感交流,遥远又亲切。看到陌生的笔迹工整地书写着自己的名字,那一种开怀约莫就是刘棣这样的邮迷们最享受的。在他们心里,就是这些陌生而熟悉的字迹、漂亮的邮戳让一张张贺年的明信片活了起来、珍贵起来,也让整个新年更加暖和。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