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两80后支教回常 村民用最高礼仪舞狮欢送 |
发布日期:2014-02-21 |
常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支教贵州山区,首批志愿者是两位80后 从科研人员到支教老师,他们有很多改变,也有很多感悟 回常州时,村民们用当地最高礼仪舞狮欢送他们 爱心还在延续,3月,第二批支教志愿者又要出发了 学校围墙之外就是大山,林深木翠;没有灰霾,蓝天白云常年抬头可见。2013年9月至12月,金玉、贾雪梅,这两个来自常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年轻志愿者,离开原本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去往贵州省独山县下司镇铁山小学和铁坑小学支教助学。今年3月1日,分别来自市环科院和市环境监测中心的两位志愿者又将赶赴独山县,把爱心支教活动延续下去。 家人的支持是支教助学的最大信心和动力 两个年轻人都是80后。金玉在市环科院工程中心,专门做土壤修复;贾雪梅搞科研,主要从事水处理的专项研究。2013年7月,院里发出“爱撒大山”西部支教助学活动倡议后,他们就积极报名并成为第一批支教志愿者。 金玉是土生土长的常州人,家庭条件不错,“作为一个男人,没有经历过一些事是种遗憾,我想试一试。”贾雪梅老家在河北农村,从中学就开始住校,在外独自生活的能力很强,之前也有过类似经历。重回乡村支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视作是一种回报。 尽管事先知道山村小学的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差,他们并没有动摇,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途。这其中,最大的信心和动力来自于家里父母亲的支持,金玉的妈妈主动要求延长儿子的支教时间,平时还经常打电话询问支教学生的生活状况。得知学校不通自来水,还和身边的朋友一起向孩子们捐助了水杯与净水器,冬天还给孩子们送去了温暖的棉衣棉裤棉鞋。 科研人员成支教老师,还兼职当起食堂师傅 地处贵州最南端的独山县,是贵州的南大门。从常州过去,光路上就要两天时间,一路要换乘飞机、火车、乡镇公交车、面包车等多种交通工具。 从科研工作者到支教助学老师,金玉和贾雪梅不但面临着身份和角色的转换,还有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和适应。铁山小学没有老师住校,金玉的宿舍是原有的一间空房子劈成两半,一半作了食堂,另一半就是他的宿舍。贾雪梅所在的铁坑小学相对好点,但宿舍里唯一的电器是电灯。好在,由市环科院捐建的太阳能浴室已经投运了,第二批支教的志愿者们不用再为洗澡问题发愁了。 铁山小学33个孩子,只有3个老师。学校为了照顾金玉,只让他教数学一门课。金玉就主动承担起了每天帮师生做午饭的任务,让他们在下课后能吃到可口的饭菜。 教学时间之外,金玉和贾雪梅常常到学生家里家访,为他们寻找合适的资助人;利用环科院捐赠的投影设备,给村民们播放农业致富片子。在他们的动员和协调下,去年10月,江苏禾文传媒有限公司以及一位市民,先后与铁坑小学3名家庭贫困的学生成功结对帮扶。 返回常州的时候,寨子里的村民舞狮欢送他们,那可是当地最高礼仪 支教回常州之前,寨子里的老少一起出动,舞狮欢送他们,这是当地的最高礼仪。临走的时候,孩子们拉着贾雪梅的手问,“贾老师是不是我们太调皮了,你不喜欢我们了所以才要走?” 回到常州以后,看电视的时候,只要有留守儿童的画面,贾雪梅总会停下来看看,总觉得那些面孔中,可能会有自己教过的孩子。而原本体重220斤的金玉瘦了30斤,从前花钱有些大手大脚的他,变得连花十几块钱都要想想,超过100块就会问自己是不是很奢侈。这让父母亲很是开心,觉得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锻炼。 采访中还了解到,去年,环科院为两所小学捐赠了价值3万余元的文具和教学用品。目前,爱心助学活动还在继续。春节刚过,市环科院就在全院发出倡议,号召职工与铁山小学或铁坑小学家庭困难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市环科院还在春节前向全市环保系统发出了参与爱心支教、捐资助学活动的倡议书,力所能力地奉献个人力量,让爱心之火传递。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