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从来不曾远离 |
发布日期:2014-03-04 |
3月2日,第十一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孙茂芳被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成为继郭明义、庄仕华之后第三位“当代雷锋”。这再次说明,雷锋从来不曾远离。这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因为“雷锋精神”而继续活在当下,因为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日”而活在我们身边。 当然,人们也不是没有困惑。从一桶“地沟油”所映照的“道德血液”的缺失,再到一名倒地老人所引发的“扶还是不扶”的道德困惑。今天的中国社会,面临着比雷锋当年更为复杂的道德选题。“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这类带着调侃意味的说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如今人们对学雷锋活动的自省。 然而,这一切并不能否定雷锋。相反,社会呼唤雷锋继续带来正能量。事实上,我们也从未停止对雷锋的推崇、对道德的追求——尽管冷漠个案时有发生,但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当下社会也涌现出不少“感动人物”,不少“道德模范”,不少“最美护士”、“最美的哥”…… 我们要做的,是与时俱进认识雷锋精神、改变学雷锋的方式。今天我们怎么学雷锋?不是要把他摆在神坛上,提升到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让大众仰望,而是要真正像他一样,做一个助人为乐、利人向善的行动者。 恰是行动,成就了雷锋这个“普通一兵”。雷锋精神之所以广泛地植根于普通人民群众心目中,就在于其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可以说无处不在,而且是显而易见,特别是一件件小事的组合体。“学雷锋,见行动”,从这一句传诵多年的简单话语中,透出一个简单的道理——雷锋精神,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贴在墙上的,而是需要从细微处入手,需要从小的地方做起,更需要人们从实际行动上努力,才是对其最好的践行和弘扬。 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人都这样做了:公交车上,年轻人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年人;路边因迷路而啼哭的孩子,人们会成为他临时的看护和向导;楼道里,有很多自觉打扫公共区域的邻居……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如果我们能经常做,坚持做,何尝不是在学习雷锋? 对照中央刚发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也正是雷锋精神的内核。同样,今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也要做一个积极的行动者。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不是靠法律,不是靠警察,而是要靠我们每个人的自觉性,自觉性才是践行的保障和基础。唯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在具体的行动中,才能够变得真实且有力。而所谓的具体行动也就是每个人的一言一行。这样的一言一行并非多么伟大,而是具体的行为,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上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向着核心价值观靠拢,就能够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传递。 没有哪一种生命比活在人们的心中更长久,没有哪一种精神比存在于人们的行为中更不灭。雷锋和雷锋精神抵达了这个高度——一个行动者的高度,人人努力皆可到达的高度。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