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这些凡人善举里的温暖,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
发布日期:2014-03-05 |
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 这些凡人善举里的温暖,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他,年轻的时候妻子患病走了;后来找的女友,不幸又瘫了 9年了,58岁的老民警杜乃明,始终待她如妻 对于文亨花园社区的居民来说,杜乃明是他们的社区民警,平时任劳任怨,但是有点严肃;而对于瘫痪在床的凌桂芳来说,杜乃明就是她的一切。两人交往没几年,凌桂芳就瘫痪了,当时两人还没有领证。担心连累老杜的工作,凌桂芳忍着病痛叫他离开。老杜没有走,这一照顾就是9年。 这个男人,上班是“威武”的民警 回到家后,是任劳任怨的“保姆” 杜乃明58岁,是怀德桥派出所的一名是社区民警。2月27日中午12点,在兰陵一个老小区内,刚刚趁中午休息时间回家的老杜已经忙活起来。老杜的客厅很小,也有点冷,而凌桂芳的房间热腾腾的。看见老杜回家了,凌桂芳笑着和他打招呼。 简单的问候了几句,老杜开始热饭,随后一口一口喂给她。帮忙擦脸、递水、搀扶她上厕所……“手伸出来动动、水帮你倒好了,是温的……”凌桂芳笑着盯着老杜,平日工作里“高大威武”的民警,在她面前,却成了一个“小保姆”。 为了尽量不影响上班,老杜花了钱请了个保姆,在他上班的时候帮忙做做饭。但是端屎端尿、擦拭身体这些“脏活累活”,还是都归老杜。邻居也经常会来帮帮忙,送来饭菜,或是陪凌桂芳聊天。“有他们在,我上班的时候还是很放心的。” 这份爱情,挺不容易 为了不拖累他,也曾想过分手 1992年,老杜的前妻患癌症去世了,留下了5岁的女儿。1994年,老杜认识了凌桂芳,随后开始交往,怕孩子有抵触情绪,他们就一直没有领证。 2005年9月,凌桂芳在家里做家务,突然眼前一黑,摔倒在地上……经诊断,她得了突发性脊椎炎,半身瘫痪,以后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凌桂芳听到后失声痛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可能要连累老杜了。 “以老杜的条件,找一个条件优秀的女人,不是什么难事。”凌桂芳急得几夜都没有睡着,怕拖累老杜,又怕老杜会离开自己。 可是,爱一个人不就是要为对方着想么。她终于狠下心,跟老杜提分手。而老杜的态度却很坚决:无论日子多艰难,都要照顾她。 这句“情话”,不像“情话” “没有我照顾你,你怎么办呢” “9年过去了,他从没也没嫌我拖累他。”凌桂芳说,日复一日照顾人坚持9年,换了她自己,也会觉得“受不了”,说着,她笑着看向正在忙活的老杜。 老杜有点不好意思,却还要摆出警察的架子:“没办法啊,没有我照顾你,你怎么办呢。” 凌桂芳知道老杜不好意思了,连忙配合说:“你最好了!”老杜和邻居笑了。 老杜的同事说,民警的工作不同于其他岗位,经常要值夜班,工作忙的时候,到家也要晚上10点半了,早上不到7点又要回到岗位上去,休息的时间本来就很少,确实需要很好的耐心。“这是我的责任,我总要承担。”老杜说。 这个承诺,认真而坚定 “即使她站不起来,还有我” 虽然凌桂芳瘫痪在床,但是老杜还是没有放弃治好她的希望,平时吃药、看病,一年至少也要2万元;女儿念大学,学费、生活费也要好几万一年,再加上请保姆的费用和家里的生活开销,老杜一年下来,一分钱也攒不到。 派出所同事和领导知道情况后,想要帮他申请补助,但是老杜委婉地拒绝了,把机会让给了其他同事,他觉得自己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家庭。由于老杜年纪大了,考虑到他的特殊原因,从今年开始,老杜每晚5点下班。“有更多时间照顾她,我已经很满足了。” 听着老杜的倾诉,凌桂芳眼角不禁有点湿润。“他这几年老了许多。”凌桂芳说,她最希望的是有一天能够站起来,像妻子一样照顾老杜。 老杜却说,自己还有2年退休,即使凌桂芳站不起来,还有他。 #p# 她,开始为家门口的消防战士免费理发时,还正青春 20年了,“大姐”变成“阿姨”了,她还在坚持 “阿姨,忙不忙?”3月4日上午10点多钟,趁着没事,延陵东路常戚路消防中队的战士束野来到营房旁边的中队理发室,找范银娣理发。理完发后,范银娣没有收钱。她的理发室替消防战士免费理发,已经坚持了20年。 这间中队理发室很小,只有20多平方米,隔成了两半,里间住人,外间理发,只有一张军绿色的老式理发椅。范银娣既是老板,又是伙计。她替普通客人理发,6元一次,替战士们理发,一律免费。 范银娣两口子都是泰州人,丈夫到戚机厂上班,她跟着丈夫来到常州。最初,她在附近镇上开店,后来听说消防队附近有空房,1993年时,她把理发店搬到了中队旁边,从此与消防部队结下了20年的情谊。每天看着战士们训练、出勤,个个累得满头大汗,非常辛苦,她就想着自己如果能替战士们做点什么就好了。 1994年的一天,一名战士来理发。范银娣发现战士的后脖颈里都是黑色的烟灰。“那时候我觉得挺心疼的,他们都比我年纪小,可干的都是很危险的累活儿。”细心的范银娣拿来一条热毛巾,帮战士擦得干干净净。理完发,战士要给钱,她说什么也不要。 从那以后,范银娣经常为消防官兵免费理发,有时候甚至店里生意不做,也要先替战士服务好。20年来,根据常戚路中队队史纪录的队员数计算,她已经为中队消防战士免费理发数万人次。还有很多其他中队的战士,听说后专程赶来麻烦她的。 范银娣为战士们全心服务,战士们调走了或者退伍了,也都很牵挂她。今年春节前,一位退伍9年的合肥老兵去上海,路过常州时专程赶到中队理发室,就想找范银娣理发,遗憾的是范银娣回老家了。老兵说下次再回常州,一定要提前留点头发,还来找她理。 最近流行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范银娣的时间全都留在了中队理发室里。消防战士换了一批又一批,她的儿子也在中队里度过童年长成小伙,只有常戚路消防中队和范银娣的中队理发室没有变。 中队官兵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还有一位“铁打的”理发阿姨。 #p# 他俩,也都已七老八十的年纪了,但遇到隔壁的九旬老太 他们像子女般,帮老人剪趾甲、挖鸡眼 “好邻居赛金宝”,62岁的孙春娟对这句话感触最深。孙春娟和98岁的老母亲戴菊娣住在劳动新村,因为她退休后还在外工作,邻居杨和兴、贺杏秀夫妇经常帮着照顾戴菊娣。“理发、剪脚趾甲,有一次还花了2个小时替我妈挖鸡眼。我买点东西送过去,老夫妇俩从来都不肯收。”昨天(3月4日)上午,孙春娟致电本报对杨和兴夫妇表示感谢。 4日上午,天空中下着小雨,98岁的戴菊娣坐在家门口的小卖部和78岁的贺杏秀聊天。因为戴菊娣耳朵不好,所以2人凑得很近。雨大了起来,贺杏秀搀着戴菊娣回到自己家里。 “老阿姨来啦?小心点哦。”2人刚到家门口,84岁的杨和兴迎了出来。看到记者,杨和兴连连摆手,“邻里之间帮帮忙是应该,没啥大不了。” 这时,孙春娟也走进屋内,一见到记者就说起了杨家夫妇的好处,“老两口对我妈就像是对自家母亲一样,比我这个做女儿的照料得还细心。” 记者了解到,戴菊娣母女一直住在劳动新村,杨和兴夫妇是4年前搬来。“搬来没多久,我每次出门都看见老阿姨(戴菊娣)一个人坐在小卖部门口,”贺杏秀说,她母亲93岁去世,年纪比戴菊娣稍微大一些,“看到老阿姨,我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于是,贺杏秀主动和戴菊娣聊天,得知老人住得不远,就经常请老人到家中坐坐,一来二去,两家人就熟了。 孙春娟说,有次,母亲散步回家,“我一看到她,感觉换了一个人,步子轻快,头发也理过了。”戴菊娣告诉女儿,杨家夫妇不但帮她理了发,还帮她剪脚趾甲、挖掉了脚上的几个老鸡眼。“挖鸡眼就花了2个多小时,脚趾甲剪得干干净净。”戴菊娣感动地说。 贺杏秀接过话头,说丈夫是理发师,她多年照顾老母亲,也颇有心得,“看到老阿姨头发长了,脚趾甲也卷了起来,两个脚都有好几个鸡眼。我们闲着也是闲着,就帮老阿姨打理打理。” 一直以来,杨家夫妇俩就像服侍亲人一样照顾戴菊娣,陪聊天,帮理发、剪指甲、挖鸡眼,家中有了什么好吃的总想着给戴菊娣送去。孙春娟过意不去,买点礼品感谢杨家夫妇,但杨家夫妇不肯收。贺杏秀说,她把戴菊娣当成母亲看,对母亲尽孝是应该的。 孙春娟说,和杨家夫妇在一起,母亲是最开心的,“她一直说,自己晚年又多一个‘女儿’,福分不浅。” #p# 他俩,经营着一家小吃店,在“江湖”上挺有名 没钱的流浪汉上门,他们一定管一顿饱饭 午餐时间,一位衣衫单薄、破旧的老人走进了人民公园的方舟小吃店里,低着头小声挤出几个字:“我想吃口饭,不过……不过我没有钱。” 老板娘脸色不变,给老人盛了一大碗饭,夹了一块大肉,几块素鸡,还另外加了一份西红柿炒鸡蛋和一碗骨头汤。 5分钟后,老人将面前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再三道谢。而老板娘还真就一分钱没收,就让他走了。 迎财神的日子 开门第一笔生意就遇到没钱的 这家叫“方舟小吃”的店,面积不大,店招也不抢眼,但在“江湖”挺有名。像老人这样来吃饭却付不起钱的“特殊”客人,每周都会有两三个。如老人一样感激的眼神,老板夫妇已经看得太多。老板娘方芹说:“这些小事,不值一提,开饭店的,给别人一口饱饭吃,还是做得到的。” 大年初五,迎财神的日子。早上6点不到,方芹夫妇到小吃店开门。 7点15分,一个年轻小伙子倚在小吃店的门口,迟迟不进来。小伙子穿了一件薄外套,里面就一件衬衫。方芹见他冻得嘴唇发紫,手指头通红,赶紧让他进门。 小伙子要了一碗牛肉饭,吃得一粒米都没剩下。吃完他就低着头缩在小吃店的角落里,不付钱,也不走。 方芹问了半天,小伙子才支支吾吾告诉她,因为和家人吵架,他赌气跑了出来。 “老板娘,你们这里要不要洗碗的,我帮你打工。”小伙子说,他在外面流浪了十多天,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已经好几天没吃过一顿饱饭,“我真的不是故意吃饭不给钱的。” 方芹说不用给钱,让小伙子赶紧回家。小伙子一步三回头,倚在店门口再三确认:“老板娘,你别反悔啊,我真的没钱,我真的走啦。” “你们也不嫌晦气,大年初五迎财神,开门生意迎来的就是白吃饭的。”隔壁小吃店的老板闻声赶来,叹了一口气说。 男子把剩面全吃光了还没饱 老板看在眼里,又下了碗鸡蛋面 “我们不嫌晦气。遇到讨饭的,吃了饭不付钱的,我们就当是财神爷来考验我们的。”方芹的丈夫老邢接口说,“就在前两天,来了一个吃鸡蛋面的,吃完了就往地上一跪。” 老邢说,2月26日上午8点多,店里来了一个中年汉子。进门也不点餐,就坐在角落里看两个女顾客吃面。女顾客吃完面后,付钱走了,中年男子走到老邢面前问,他能不能把女顾客碗里的剩面吃掉。 “我说你不嫌脏,你就吃。你要嫌脏,我就给你另下一碗。”老邢看到中年男子把剩面全吃光还没饱的样子,就又给他下了一碗鸡蛋面。中年男子把鸡蛋面吃完,扑嗵一声就给老邢跪下了。 “跪天跪地跪父母,你赶紧起来。”老邢把中年男人从地上扶起,送他出了店门。 “鸡毛掸子”第二次来时有点不好意思 方芹说,用一顿饭换你那张财神图吧 记者发现,厨房处的一根柱子上,贴着两张纸。上面一张是财神爷,下面一张是一个画着一颗红心的图标。 方芹微笑着说,财神爷的图案是一个走江湖的送的,那个红心图标,是正月十五的时候,老邢给“一加爱心社”的义工们免费送元宵,一个义工送给他的。 “他身上背着一个鸡毛掸子,头上包着一个方巾,一看就是个走江湖的。”方芹说,“鸡毛掸子”上门吃了两次饭,所以印象特别深。“第二次他来的时候,拿了一张画着财神爷的纸头说要卖给我,我说我不买,用一顿饭换他手上那张财神爷。他很高兴地答应了。” 老邢夫妇俩都是淮安人,来常州22年了。老邢说,在他们夫妻俩困难的时候,也曾经有过吃不饱饭的时候,那时有许多常州的好人帮助过他们。 “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们开饭店,只要上门的,无论有钱没钱,给一口饱饭吃,还是能做到的。”见记者追问个不停,老邢微笑着说,“这些都是小事情,不值一提,谁在外,没个难处呢。” 他们之间的故事,只是寻常百姓寻常交往中的一页。 一个普通的社区民警,一名理发店的老板娘,一对经营小吃店的外来夫妇,一对八旬的老两口,他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他们的这些善举里透出的那些朴素的人情味。 更难得的是,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行善,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而已。 不会去计较投桃报李,也不会盘算个人得失,当善成为一种习惯,也就不存在“坚”持,就像流水,自然而然流淌。 而水流过之后,沉淀下来的,是人与人的情义。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