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邻里守望”:敲敲邻家门、看看邻家人、聊聊邻家事、叙叙邻里情
发布日期:2014-03-14

  让近在咫尺却不相识的邻居们越来越熟悉,让温情回归一幢幢公寓楼,钟楼区“邻里守望”活动证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越来越多的先进人物在活动中涌现出来。

  “天天见一面”--西新桥三社区关爱老人的故事

  “天天有人来,早晨把牛奶送到家门口,下午再来陪我两个小时。”家住西新桥三村251幢的殷留英奶奶,今年已83岁,虽然独居但她并不感到孤单,因为每天都有五六个邻居来看望她、陪伴她。

  殷奶奶楼上的赵美大就是其中之一。赵美大经常帮殷奶奶做家务,摸清了她的生活规律,一旦她没有露面,就要去敲门。“等以后自己老了,也一定会有志愿者来帮助我的。现在这么做,就为给小辈做个好榜样。”

  赵美大和殷奶奶之间的故事,只是“邻里守望”中的一个缩影。

  自去年来,西新桥三社区开展“天天见一面”活动,不少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士得到了邻里们的关爱和照顾。

  “要不是邻居天天想着上门见我一面,我都不知道这命还在不在。”80岁的陈建英家住161幢201室,有一次生病在家近一周,楼上301室的蒋云娣以为她去了亲戚家,可想想还是不放心,就从窗户缝中喊话,这才发现陈建英的真实情况。

  从那以后,蒋云娣上下楼总要从窗户缝中喊一嗓子,看看老人在不在家,问问老人好不好。

  “天天见一面”活动本着以老年人为本、子女亲属尽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呼吁大家共同关心独居老年人。

  “服务形式很简单。”社区书记江雪介绍,居住较近的楼长或党员群众与失独、孤寡、独居老人“一对一”结成对子,每天见一面,进行一次问候联系,随时了解情况,及时掌握信息,用关爱和帮扶温暖老人孤寂的心。

  今年3月,西三社区成立“百姓雷锋”志愿服务中心,把赵美大、蒋云娣等10位热心助人的社区居民吸收成为志愿者,并为他们颁发“邻里守望员”的胸卡和标牌。“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参与到这样的志愿服务中来,我们希望‘天天见一面’活动更长效化、服务更规范化。”

  “一家亲、邻帮邻”--用关爱感受“熟人温度”,记录“熟人热度”

  “早看窗帘晚看灯,每天上门问一问。”这是永红社区干部和热心居民总结出的一套关爱空巢老人经验。永红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一家亲、邻帮邻”关爱空巢老人服务项目,率先成功申报省、市社区公益服务创投实验项目,获得创投资金10万元。

  “利用这笔钱,更能体现我们‘熟人社区’的温度。”街道分管民政工作办事处副主任胡金芳表示,“我们给300多位空巢老人提供老年食堂等服务,这也使我们有能力成立一支500多人的志愿者老年服务队,加入社区和专家共同推出‘订单式帮困’服务,更好地关爱身边老人。”

  广城路社60多岁的程润兴,20多年前失去了唯一的儿子,生活态度很消极。2008年,社区书记郑芳第一次踏进程润兴家,却听到这样一句话:“你们社区真轻松,能做点什么事?”程润兴冷冰冰的话,并没有浇灭郑芳继续敲门的热情。

  社区组织的活动,她总是热情地叫老程一起去,一次不肯,就请第二次,三次、四次……直到老程来了为止。现在,程润兴成了社区义务巡逻队队员,而且还是个“爱管闲事”的热心居民,哪里停车泊位改造,新的邮箱安装在哪里,他都会主动出面帮忙协调。

  “像老陈这样有心结、受过伤、有困难的居民,在社区永远都不会是边缘人物。郑芳告诉记者,“学会倾听、学会理解,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熟人、亲人,甚至是家人,那么即使是再冷漠的居民,也能感受到我们‘熟人社区’的热度。”

  老邻居成为“新家人”--用热情为邻居生活注入新活力

  勤业一社区的何秀梅,4年如一日坚持义务照料中风瘫痪在床的邻居林春良,充当邻居保育员。每天用针筒给他喂食,自掏腰包为他准备三餐,推他出去晒太阳,让老邻居感受阳光般的暖意。

  勤业新村的丁菊妹,长年主动照顾视力近乎失明的独居老人程美华,扮演着“眼睛”和“拐杖”的角色,用自己的热心和真情,带给她安全,成为她的依赖,在老人枯燥的万年生活中注入了一抹色彩。

  钟楼区的每一位居民都在为“邻里守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人人争当志愿者,活动为社区居民搭建交流互助的平台,促使居民从个人小家庭融入社会大家庭,在相知相识中相帮相助,相信“幸福钟楼”的建设将会在大家的努力中更上一个台阶!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