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8礼规范”:从墓地里的“扎眼”说起 |
发布日期:2014-03-31 |
清明节前夕,不少家庭外出扫墓。 记者周日在我市一公墓区看到,不少孩子衣着鲜艳,甚至互相追逐嬉戏,在墓地里显得分外扎眼。 有扫墓者对记者说,这些都应当注意,清明祭扫时不应穿鲜艳的衣服,更不能嬉戏打闹。 而记者采访多名家长后发现,他们有的是没有意识到,有的居然还不以为然。“着装方面只要大人注意,穿得严肃一点就行了,小孩子不要紧的。”作为父亲的张先生对记者说。 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向记者抱怨:“扫墓不是踏青郊游,小孩子在墓地里追逐玩耍,多少是对逝者的不敬,小孩不懂也就算了,家长也不知道管束一下。”记者看到,她的女儿大约七八岁,穿着黑色外套和牛仔裤,静静地跟在妈妈身边。 不仅仅是清明祭扫,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接触到的仪式还有很多。 在学校每周举行的升旗仪式上,“有些孩子立正都不会,”市区多所中学的老师对记者说,“有的双手背在背后,有的干脆把手插在裤兜里,有的两腿叉开站着,摇头晃脑,交头接耳,甚至有时几个人还会哄笑”。 “春节期间,你会给老师拜年吗?”就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10名小学生和10名初中生,得到的回答有这些—— “好像有点不好意思呢。” “爸爸妈妈会给老师发短信的。” “春节在寒假里啊,见不到老师就不要拜年了吧。” 当然,也有孩子表示,会通过短信、QQ等方式,向老师拜年。 重阳节前后组织参加敬老活动是不少学生的固定活动,但有多少人会主动问候家中的老人呢?从记者了解的范围看,能做到的孩子还真不多。有的学生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周末,会在父母提醒后打个电话问候爷爷奶奶,或是在接送的途中道一声“重阳节快乐”。也有几个孩子干脆说:“那是爸爸妈妈的事。” 一件事、一个日子,当它被定为仪式,就具有了独特的意义;仪式之礼,也就必然是重要的。《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对仪式之礼,作出了如下要求: 3-6岁(幼儿园阶段) 1.升国旗时,立正站好、目视国旗、不说话。 2.知道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 3.会向师长说祝福的话语。 7-12岁(小学阶段) 1.升国旗时脱帽、注视国旗行队礼,唱国歌声音响亮。 2.参加入学仪式、成长仪式、入队仪式、毕业仪式等活动时,着装整洁,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或队徽。 3.仪式活动中,按规行礼,肃立倾听,不随意交流、走动。 4.春节向师长拜年。 5.清明祭扫不穿鲜艳衣服。 13-15岁(初中阶段) 1.参加青春仪式、入团仪式、毕业仪式等活动时,着装整洁,共青团员戴团徽。 2.重阳节问候家中老人,参加敬老活动。 16-18岁(高中阶段) 1.参加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向师长表达感恩之情。 2.参加成人仪式穿正装。 仪式之礼目标 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唐文竹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