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常州汉服社、单车联盟等"实体群"结盟做公益
发布日期:2014-04-08

  打一场羽毛球,也算参加了一次公益活动?”马一鸣刚注册成为市义工联的义工,就参加了发放黄手环、帮扶义卖、组织相亲等10次公益活动。由于喜欢运动,上周他参加了思善羽毛球协会组织的一场羽毛球运动。

  思善羽毛球协会负责人赵凯表示,以后每个星期天都会固定举行一场类似的活动,每人20元的活动费用中将捐出1元,用于我市贫困儿童的免费羽毛球培训。

  在马一鸣看来,这是一次特别的公益活动,一次特殊的体验。但在常州市义工联合总会会长孔源看来,这是今后公益组织的常规动作,“我们倡导年轻人做最快乐的义工”。

  有一件事,让孔源印象深刻:2月14日,义工联组织玫瑰花义卖,筹得善款全部用于寒门学子项目。同时,一些社会组织义工也组织了玫瑰花义卖,筹集善款全部发放给贫困家庭。

  “不难看出,以前义工基本不‘跨界’参与其他公益组织的活动;即使参与,也是以个人名义,志愿服务时间不能累积。”孔源认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义工生态秩序尚未建立。

  如何突破当前义工活动形式,从单一性向多元化扩展,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年轻人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呢?上一个月,钟楼区倡导的社会组织“公益生态圈”顺势而生,并列入2014年国家民政部申报课题。

  什么是“公益生态圈”呢?

  “当各种公益项目能够环环相扣,彼此合作,当一个公益项目能够带动其他公益项目,公益事业自然就能形成生态圈,并产生集聚效应。”

  目前,已经有市义工联、汉之常州汉服社、常州单车联盟、思善羽毛球协会、游泳联盟、糖糖网、博士太太、爱心香巴拉、武进区小候鸟电子图书室等10家公益组织加入“公益生态圈”。

  其中,市义工联开展助残、助老、助学活动,单车联盟和羽毛球协会以户外运动类为主,爱心香巴拉和武进区小候鸟电子图书室集中资助孩子,汉之常州汉服社旨在传承传统文化。而对于义工来说,最大的变化是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参加“公益生态圈”组织的任何活动。

  孔源介绍说,如今,打破了各自独立分散的格局,营造出适合社会组织发展的生态圈,将加速社会组织的发展。他以羽毛球协会为例,“过去最多一二百人打球,现在通过‘公益生态圈’这个平台,每次活动至少上万人看到,至少500人报名”。

  据了解,目前社会组织“公益生态圈”还在扩建中,下一步,一加爱心社等公益组织也将加入。(本报记者 凃贤平)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