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常州最美基层干部严清华:黄金村16年发展的带头人
发布日期:2013-12-17

 

 

 

  自1998年“受命于危难之际”,从一个工资待遇优越的岗位上回到“穷村”——常州金坛市黄金村做村支书,这一干就是16年。当年黄金村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如今水泥路已修了28公里;村级净资产从当年亏空57万到如今拥有740万;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2800元。

  如今,村里富了,却没有建造豪华办公楼,这位好书记依然与村委其他同事一起公用一个大通间,骑的还是一辆儿子淘汰给他的摩托车。

  他就是严清华,一位带领乡亲们夯基础、兴产业,努力实现着美丽乡村梦的“领头羊”。

  临危受命:被请回“穷村”当书记

  “党的政策是一条公路,黄金人民是一部车。我是开车的驾驶员,我将载着黄金人民平安地驶向生活幸福的目的地。现在黄金村的状况须努力,一年以后如果得不到改变,我就地向大家辞职!”这是严清华在村民大会上的庄重承诺,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语,令听者动容。

  1999年,严清华放弃有着优厚待遇的市交通工程处的工作,被乡亲们请回了黄金村。踏上家乡的土地,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流泪了。是啊,村外正热火朝天地奔小康,这里却如同隔世:交通闭塞,信息不通,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全村300多户人家多数住的还是土坯垒成的简陋住房,乡亲们仍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穷生活……严清华深深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同时,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毕生难得一搏的机遇感在他心中升腾!

  严清华上任后,一头扎进工作,早晨六点多钟他就出门工作,深夜一二点才拖着疲惫身子回来,家人想和他吃一顿饭都成了奢望。他走遍了全村800多户,处理历史遗留问题2000多件,体重由原来的130斤消瘦到105斤,并患上慢性胃病。通过近三个月的工作,形成的财务审计报告足足列了15页,不仅村级借出的几百笔财物一分不少地收回,还收回欠款5万多元。

  2005年,严清华突发性胃出血,为了不影响工作,严书记瞒住大家,偷偷跑到人民医院看病。住院期间,他就连续值了5昼夜的班,接听、处理了47个电话,并对每个电话所反映的情况及联系、处理结果认真作了记录,硬是没有拉下任何工作。回村后,他强忍身体不适,一边吃药,一边坚持工作。

  期间,黄金大道、薛埠河道整治、高速公路房屋动迁及土地分配工作,涉及400多户人家的家庭承包土地调整,从头至尾无一起因工作责任、工作差错的事件发生。体力的透支使他的身体不堪重负,头发一把一把直往下掉,床上、被子上、板凳上落得到处都是。人们发现严书记脑门亮了,头发少了,嗓音哑了,连眉毛也变得稀稀落落的。大伙都心痛地说:“严书记这是为我们苦的,累的。”

  寻找致富路:让黄金村成为真正的富裕村

  10多年前的典型贫困村,如今却成为小康村,作为致富路上的“领头羊”,自小在农村长大的严清华心里很清楚,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一家只有几亩地,不能全程机械化,不能搞大项目,不能走标准化、规范化的路子,形不成品牌。同时,农民也被束缚在土地上,就像“鸡肋”,人不能走,又赚不到钱。

  为了改变村容村貌和增加集体与村民收入,严清华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整合资源,加强招商引资,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迁并空心村4个,实现土地流转1800亩,建立有机稻米基地1000亩。期间,严清华还带着村里50多人去小岗村学习取经,回来后,根据有偿、自愿、规范的原则,成立了黄金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从土地承包到成立合作社,严清华角色多变,期间他还担任了合作社的理事长,虽然这个理事长的职务他一分钱工资都不拿,但重担却都压到了他身上。这么多土地拿过来经营,亏损了怎么办?黄金村位于茅山老区,整个村没有一片山林,全部都是平地。除了天地,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资源,单靠种点普通稻子,别说赚钱,可能连保本都有些困难。这时,颇有商业头脑的严清华想到了搞有机米。

  为打响有机软米品牌,严清华注册了“黄金牌软米”商标,他六上省农科院,引进专家团队研种“黄金村”牌有机软米、彩色稻米并获得成功,先后参加北京、深圳、南京等地名优农产品展销,每公斤卖到40元。为扩大生产规模,他又创办年产千吨稻谷烘干、仓储、精米加工基地,建立超级水稻和彩色稻米育种基地。现在“ 黄金村”牌有机稻米,是黄金人信奉新黄金精神打造的农业金子品牌,更形成了黄金村支柱产业。每当新米上市季节,从上海、南京、北京等来金土地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采购有机软米的车辆络绎不绝,每公斤40-60元,让采购者吃了流连忘返。

  眼下,黄金村的有机大米成了香馍馍,销量一路飙升。村民们高兴地说:“这届村班子,才是我们盼望多年的好班子,严书记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啊。”此外,严清华创建的“黄金村金土地合作社”也被江苏质量诚信企业监督管理协会和江苏诚信品牌企业管理中心联合评定为“江苏质量诚信4A级品牌企业”,并被授予“江苏诚信优质生态优质稻米种植基地”。

  谈起合作社带来的好处和以及下一步打算时,严清华语重心长地说:“我村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引路,让农民生财,把全村580户农户的1362亩土地流转后,由黄金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管理。在供种、育秧、耕种、销售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力争达到生态优质稻米种植‘生物种田’模式全村实行全复盖,让更多的农民用低碳经济的思路增收,为更多的消费者享受低碳生活多作贡献。

  暗下决心:愿用一辈子,服务全村子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听到村民对于严清华评价中最多的字眼,就是“肯干”。十六年来,他放弃了1000多天节假日休息时间,深入田间地头,上门入户走访,听民声、解民困,并写成了300余万字的工作笔记和民情日记。

  为了村民,他舍弃小家,父亲生病卧床,没空照顾,都由妻子帮着洗澡擦背。老人去世后,严清华在父亲遗像前长跪不起。甚至连他自己胃出血住院也瞒着家里人,继续在病床上靠接打电话处理了47件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严清华的带领下,支部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使26户实现脱贫,为特困户改造危房36间。村集体还在全市率先建起了970平米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1500平米的村民健身游乐园。

  “这些年,严书记带领我们修路、造桥、栽树,没日没夜地干,一心为了咱们。”党员张生辉对严清华几年来所做的工作深有感触。几年来,一班人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少睡觉多做事,少花钱多办事,担风险吃大苦,各个环节、各个岗位苦干、实干、巧干,形成了大步跨越的气势。

  是啊,以前的黄金村沟沟洼洼里连条路都没有,谁家生病了,只能用门板抬到集镇上医治。今年村里投资100万元,建起了全市首家农村社区多功能服务中心,现在看病有了医务站,买卖有了超市、农资站,基本实现了“种田不弯腰、粮草不用挑、挖沟不用锹、吃水不用吊、做饭不烧草、部分家庭有车有电脑”,做到了“少有教、中有保、老有靠、病有报”,连进了城里的人还想回来。

  如今,你现在再到黄金村来看,这里无论田头,还是农家,都给人们展示着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环境优美整洁、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画卷。但年过花甲的严清华依旧那样匆忙,一身蓝褂,一双布鞋奔波在沟沟坎坎,岁月的银丝爬上额头与鬓发。然而他的心里却又是那样的充实,因为他的汗水与心血浇灌出花满枝头的新黄金,他的脚印为父老乡亲走出一条奔向小康的大道。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