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美德少年华灵:浓浓爱心 演绎新时代“少年义工” |
发布日期:2014-06-04 |
初见华灵,是在常州外国语学校的休息阅览区。一个略带腼腆的女孩,很有礼貌地跟记者打起招呼:“姐姐们好!”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柔弱的小女孩,却是一个有着浓浓爱心的“少年义工”,6年来,她默默地在“义工”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将自己的爱心无私地播种给需要帮助和关怀的人。 华灵,出生于2000年。2008年汶川地震,她还在上小学,班主任金花老师利用暑假时间,义无反顾投入到后期支援工作中。回来后,金老师将她在救援前线的所见所闻做成了PPT,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感人的思想教育课。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华灵心中那颗奉献爱心的种子悄悄萌芽了……
过年前,她给敬老院里孤独的老人送去爱心,为他们贴窗花、打扫卫生;端午节,给福利院的小朋友们送上温暖,包粽子、陪他们做游戏;她还三进大别山,跟山区的孩子结对,连续3年将节省下来的千元压岁钱送到贫困孩子手里,助他们完成学业;西南干旱,她向全校少先队员倡议为灾区小伙伴捐水;冬季来临,她带领同班同学给新市民学校学生送去冬衣……只要有困难的地方都能看到华灵活跃的身影。 如今华灵已是常州外国语学校八(13)班的学生,虽然学业繁重,但是她依然坚持着她的义工信念。不同的是,过去都是华灵跟着义工联的叔叔阿姨们四处播撒爱心,如今更多的同学们在华灵的言行感染下踊跃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慰问老人、捐献爱心。她不但是公益活动的实践者,更是爱心文明的传播者。 自从去年成了华灵的同班同学,侯雨萌参加义工活动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小学的时候,班级没有做义工的风气,现在在学习委员华灵的带领下,我们班涌现出了很多好人好事。”她说,“课余时间,只要是华灵号召的公益活动,我们都会去参加,哪怕有补习班,我们也会尽量推掉。”而在男生岳文杰看来,是华灵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奉献,教会了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贡献。 作为一个学生,一做就是六年,这种恒心与决心让很多同龄人感叹。“做义工很辛苦,如今的学业越来越紧张,你是怎么做到学业事业两不误的?”面对记者的疑问,华灵微微一笑:“做义工活动跟打游戏、上网、逛街有很大区别,你能在奉献中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着收获快乐,才可以以更充沛的精力面对学习。” “百行以德为首”是父母从小给她灌输的思想,从义工联里的“小精灵”,到敬老院里的“小棉袄”、福利院里的“小姐姐”,再到学校义工队的“小头雁”,父母给予的支持和鼓励也是不容小觑的。华灵从小生活在一个非常民主的家庭,说起女儿,妈妈居颜萍显得十分低调,“女儿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她告诉记者,2008年华灵加入义工联参加公益活动,算是义工联一位年轻的“老义工”,“女儿喜欢为他人服务,我们做家长的就应该支持,希望她能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奉献力量。” 小小年纪,“义工”成就早已硕果累累。记者了解到,她先后荣获江苏省四好少年、首届江苏省十大美德少年标兵、江苏省十佳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其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国江苏网、江苏文明网、常州电视台、常州日报、常州晚报等多家媒体做过专题报道。最近,又有幸被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选入“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活动百名美德少年展示行列。 难得做一两次义工很容易,难的是一辈子都要把时间、精力和爱心奉献给他人,华灵正是以这份不求回报的爱心阐释了“奉献”的含义,用一片真情演绎了新时代“少年义工”的形象。要是你问她做义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她肯定会告诉你:珍惜所有,学会感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