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甜心热 戚区20多岁社区工作者让人刮目相看 |
发布日期:2013-12-23 |
记者在近期的采访中,相继发现一批出生于1985年后、20多岁的年轻人走上了社工岗位。 戚大街社区书记方雷告诉记者,尽管他们经验不足、稍显稚嫩,但有着不少前辈们不具备的特质,为繁杂琐碎的社区工作带来了不少新气象。 脑子活,派用场 富有想象力、思路开阔灵活,是不少社区书记对年轻社工们的评价。 圩墩社区的徐超生于1987年,她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社区有一批居民厂里买断工龄面临退休,这当中有一批53岁的居民引起了徐超的注意。按传统的办法,他们可以享受2年“失业金”和3年“4050人员灵活就业享受社保补贴”。但徐超动了动脑筋,把单一的政策组合起来往他们身上套:“先领1年失业金,再享受3年‘4050’,接着再领1年失业金,这样,根据今年大龄失业人员延长失业待遇的新政策,等他们到了58周岁时,就有机会再续领2年失业金。” 为了给社区有需要的居民用足用好政策,让他们得到最大的实惠,像这样的办法徐超不怕麻烦,想了不少。 技能多,效率高 徐超在社区分管或协管9个条线,但记者发现她尽管工作繁忙却并不需要经常加班,除了月初月末的劳动力调查和检查时查漏补缺,徐超总是尽量在每天工作的8小时内提高效率。 这些年轻人有提高效率的新招。戚大街社区工作者潘莹生于1988年,在社区负责民政和老龄工作,遇到有需要信息更新的,前辈们还习惯辛辛苦苦地手抄,她却拿出相机拍照,几秒钟就搞定了。而一些信息和档案的录入,潘莹也更喜欢用电脑代替手工誊写。“这有几大好处,既不容易出错,又方便查找,还有利于共享。”她告诉记者。 嘴要甜,心要热 “奶奶,您来有什么事啊?”记者采访当天一大早,潘莹就热情地招呼开了。 潘莹今年1月来到戚大街社区,6月开始负责老龄工作。尽管时间还不长,潘莹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和老年人打交道有效的办法:“社区很多老人的年纪和我自己的爷爷奶奶差不多大,我在工作中就把他们当成家人一样。” 尽管各自在家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但年轻社工们的服务意识却很强。 1989年出生的张广宁酒店管理专业出身,来到东方社区后协助社区书记处理各项事务。她告诉记者,自己已经习惯了有居民怒气冲冲地来找书记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这其中尤其以老年人居多。“我毕竟和他们生长年代不同,许多事情上观念不一致,交流起来多少有些代沟”,但不管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张广宁总是本着笑脸相迎的原则,“不像老社工一样和居民们都非常熟悉了,但是我要让他们体会到我有一颗想要帮助他们的真心,这就好办多了。”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