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一家的爱心接力 三代人谱写无私乐章 |
发布日期:2014-06-09 |
天宁区有这样一个检察官家庭,他们组成了一个传递“帮困助学”爱心的接力队,一家三代人用爱谱写出动人乐章。奶奶,一位白发苍苍、面容慈祥的退休干部;儿子蒋子奇,一位铁面无私、正直清廉的人民检察官;孙子,一位英姿飒爽、充满朝气的年轻公务员。他们为了贫困学生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传承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上世纪90年代末,一次偶然的机会,蒋子奇得知河海大学有一些贫困学生需要社会帮助,便与老母亲一同赶往学校资助了一位来自东北农村的学生赵德艳。赵德艳的4年大学生涯,就是在这份温暖中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应征入伍在某卫星测控基地工作。2003年,蒋子奇的母亲代表全家看望她,见面时的场景犹如亲母女相见。得知情况的部队官兵也都被这份爱心深深打动。 蒋子奇在担任天宁区检察院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室主任时,坚持不懈开展帮困助学活动,与因家庭贫困徘徊在失学边缘的学生建立长期帮扶关系,并发动全院干警捐款筹备助学基金,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每年都要收到学生及家长来信30余封。2005年,《常州日报》刊登了地处大山深处的安徽金寨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名单,蒋子奇提议由母亲带着正在读高中的儿子,跟随报社组织的献爱心队伍,一起奔赴金寨县桃林乡。大山里简陋的校舍和艰苦的生活环境,深深烙印在了一老一少的心中,他们资助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赵长军,每年定期将捐款送去,让他能够安心学习。从金寨回来后,蒋子奇的儿子和赵长军经常书信联系,相互勉励。 今年1月,蒋子奇随天宁区检察院开展与响水县黄圩镇龙马村结对文明共建活动时,念念不忘当地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对黄圩中心小学的3名贫困生进行对口捐助,在年前及时将每人1000元的捐助款送到3人手中,此后他每年会捐助3次,以减轻学生经济负担。离开响水时,他对孩子们说:“生活的贫穷不是你们唯一的标签,你们要坚强。我相信再贫瘠的土地,梦想也会发芽,知识会帮你们铺就通往成功的道路。” 正是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以祖母和父亲为榜样,在上海读大学期间省吃俭用,力所能及地帮助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学生,并数次无偿献血,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检察官一家三代传承助学、扶贫帮困的故事也渐渐在天宁区检察院传开,感染着更多的人投身其中。一个小家的善举凝聚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弘扬了文明的新风尚。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