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树下》,一场特殊的“道德讲堂” |
发布日期:2014-06-12 |
《紫薇树下》作为全国第四届地方戏(南方片)的压轴大戏10日晚在常州大剧院公演。全市1600多名观众观演,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有老年团体、民政部门、社会公益组织、养老机构,还有社会学研究者、大学生、打工者等。他们因该剧所承载的空巢、老人、代沟、教育、爱情等种种话题而热议,并誉其为“一场特殊的道德讲堂”。 “我原本还以为只是一部让老头老太边喝茶边看的戏,但现场看下来出乎我的意料。”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副教授、苏南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安文称赞该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非常难得。”他说,老年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在中国尤其是苏南,因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尤其被社会关注。它涉及到的社会层面既深又广,包括子女教育问题、老年人的婚姻问题、两代人对爱情理解的代沟问题等。这在剧中都深有体现。 曾在2008年为自己举办“活人葬礼”的安文,觉得老人最需要建立的是“豁达的生死观,活一天就要爱一天,就要勇敢地追求和拥抱能获得的每一个美好瞬间。”安文并非锡剧戏迷,但被剧情深深感动,他用了4个词来评价《紫薇树下》:“传统+现代”、“原创+本土”,并认为这是一部动人心、接地气的好戏。 此外,他还对比了欧美兴起的“社区剧”,认为《紫薇树下》发生的故事,就是和平时代人们的生活常态,金奶奶梁爷爷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多数人的身边。他说:“老百姓需要这种寓情于理,润物无声的戏,这才是真正的活动的道德讲堂。”他还希望这样的戏能够走进常州的高校。 就读于常州市实验初中的岳沁蓉,觉得关爱空巢老人,不仅是子女的义务,也是一种爱的责任。她说:“作为子女,我们的一切都源于父母,最应感谢的人也是父母。岁月不饶人,我们终有长大的一天,父母也随之老去。巢空,请别让老人的心也空了。即使生活再繁忙,也应常回家看看,看看这个世界上最关心我们的人。” 来常创业的小武,当看到剧中小保安阿根因在外打工而数年不能回家看望老母亲时,泪流满面。他说:“这种为了工作,为了事业,无奈漂在异乡的感觉,我太熟悉了。”马年春节小武就因一个物流订单而未能回到老家山东,除夕夜抱着手机一遍遍安慰放心不下的老母亲。 很多老人看完前两场戏,就开始用手帕、面纸擦眼泪。65岁的王阿姨动情地说:“这个题材离我们太近了,我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20年,虽然每次他有假就带着媳妇孩子回来看我,但家里始终感觉缺少些什么。” 刚刚大学毕业开始从事社区工作的小许,看了《紫薇树下》说:“我以前走访时总觉得好多老人没法沟通,现在想想,他们的确很难。我以后也要多关心爸爸妈妈在想什么。” 来自戚区养老院的钱爷爷,一边看戏,一边一个劲地重复:“人生就应该向老梁那样乐观点。” 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0.15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1.9%,老年问题社会关注度极高。金奶奶和梁爷爷这两个角色的原型,就来自于我市新北、戚区、荷花池街道等多处受访养老院的老人们。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庄韧深知我市养老现状,他说:“期待大家都能通过这出戏更加关心我们的养老工作。”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