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警方“沾土气、接地气、走千家、访万户” |
发布日期:2014-06-23 |
看群众脸色、听群众“念经”、请群众支招……今年3月,金坛市公安局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以“沾土气、接地气、走千家、访万户”为主题的全警入户走访,形成了以民意检验工作、借民力提升工作的民生警务发展新路径,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评价和公安工作的满意度提升了13个百分点。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感情 刑警大队副大队长陈珂为了能更多地走访居民,特意将走访时间选在每天傍晚,然而,5月21日,他在华城派出所辖区的河滨小区走访时却意外遭遇了尴尬。“哪有警察不下班,这个时候家访的?”居民张女士怀疑自己遇上了假警察,直至拨打110报警核实过陈珂的身份才打开门。陈珂一脸平静地做了户籍情况核对后,又对张女士进行了安全防范宣传。临走时,他还诚恳地递上一张征求意见表,并留下了联系电话。 从3月起,金坛公安700多干警进社区下乡村入户走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连心交友、实打实办事。为了让工作作风在一线实现转变,让工作能力在一线实现提高,该局要求民警在走访中必须做到“四个一”,即:一张联系卡、一句问候语、一份调查表、一个回访电话。同时,对案件当事人、孤寡老人、重点人员、见义勇为人员“四个必访”。并明确规定,对于群众咨询求助的事项应及时答复、处理,个人不能解决的必须及时逐级汇报;确实不能解决的,要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 “市局对原有的绩效考核进行了调整,其中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分值由原先的100分提升到了200分。如果再加上相关民生类的考核项目,总分值近280分。”陈珂说,民意在考评中的比重增加,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哪里有困难 哪里有警徽 “唉,现在这些留守娃娃没人问怪可怜,常惹事更可恨……”走访中,建昌社区民警张仲敏从群众的抱怨声里找到了自己工作中的“短板”,果断将社区里96名留守儿童逐一登记,建立起全市第一个留守儿童警务室,有效解决了未成年人上网、盗窃等治安管控难题。 为及时回应群众期待,促进群众工作和基础工作水平的大提升,金坛市公安局专门成立了4个专项督导小组,对走访工作进行督察,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进行督办。副政委、政治处主任韩云峰说,现在所有单位、部门都以创新服务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形成了喜人的局面,很多群众也把他们的感受写成感谢信投到报社,晒在网上。 网民“生活不易”在网上发帖:“感谢社区民警帮我照顾走失的父亲,他为老百姓做实事,及时帮老乡们解决实际困难,我心里特别开心。”5月初,社区民警过忻毅在小区走访时,发现57岁、患有精神残疾的赵某呆呆地坐在路边,经询问得知他从老家盐城来金坛看望儿子不慎迷了路,于是便陪同其一家一户寻找,最终与其远在苏州打工的儿子取得了联系。 身上有汗水 群众有口碑 “您老觉得我们工作还有哪些需要改进?”顶着初夏的近35度的高温,在直溪镇吕坵村走访的金坛市副市长、公安局长杨金忠见到78岁的村民金大爷,就习惯性地征求起了意见。“现在公安机关能够沉下身,沾土气,接地气,体察百姓疾苦,实心实意为群众办事。让我们看到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面对杨金忠,金大爷这位老党员给予了高度评价。 “让全局干警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蹲下来和老百姓平等交流,将防范工作落到实处。”网安大队大队长瞿斌表示。通过走访与乡亲们交朋友,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让群众对公安机关的努力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今年,随着老百姓对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了解越来越多,此类案件的发案也明显下降。 按照对“沾接走访”工作的要求,金坛民警用脚板底锻炼警力,把心交给基层群众,截至目前,已通过走访群众35000余户,回访案件当事人3400余人次,排查并解决矛盾纠纷682起,撰写了300余篇心得体会,初步实现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能力、增强警民感情的目的。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