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社区民警王晓国:用29年坚守谱写人生传奇 |
发布日期:2014-06-23 |
颅内手术未拆线,头上还缠着纱布就急匆匆出警;只要群众有需要,就不管做的是分内事还是分外事……作为一名平凡的社区民警,溧阳市公安局清安派出所景洪社区民警王晓国用29年的坚守,谱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动过3次颅内手术仍坚守岗位 2007年,王晓国查出患有脑瘤,先后动过3次颅内手术。手术也留下了后遗症——嘴角略微歪斜,动手术的一侧头部扁了下去,稀疏的头发下面,术后的伤疤仍清晰可见。2009年左右,清安大山下村处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在社区内走访群众的王晓国主动请缨,驾驶摩托车前往现场。途中由于赶路心切,王晓国被对面一辆逆向掉头行驶的卡车碰倒,导致腰椎骨折,造成八级伤残。 浑身伤痕累累,组织上曾多次要求他休息,或者调到较为轻松的岗位,但都被他一一拒绝。第三次颅内手术前,从不为自己提过要求的他向领导请求:“不要调换我的辖区,我对那里的群众有感情,辖区的群众也需要我。” 尽管饱受病痛的折磨,可王晓国办理走访、办证、迁户等琐碎事务却一直是亲力亲为,毫不含糊,甚至住院期间,还电话“遥控”徒弟朱芳办好居民托付的事。 94岁“怪”老太的知心人 2013年3月,由于病情复发,王晓国第三次做颅内手术。术后还未拆线,头上缠着纱布的他就急匆匆地赶到社区,因为辖区94岁的台湾老人王月英打电话来寻求帮助。 睡觉床边要放上棍子和刀,1年内换了7、8个保姆,王月英是社区里公认的“古怪”老太。亲戚、保姆都不信任,社区工作人员不敢上门,可她唯独对王晓国一百个放心,连去银行取生活费也让他一直陪着。 “其实就是多陪陪老人,多为她做点事儿。”王晓国淡淡地说。话虽简单,这背后,是王晓国不计时间的默默付出。只要有空,王晓国总爱上门陪老太聊聊家常,跑前跑后为她张罗的小事更是不计其数。王月英家中的一键通,第一个号码就是王晓国的,不管大事小事,王老太总要先找王晓国商量。而就在前不久,王老太远在欧洲的儿子回国,把送老人去养老院等事宜也托付给了王晓国。 2009年2月23日,从浙江赶来的两位蹒跚老人跨进清安派出所的大院,要求民警帮忙找寻溧阳祖坟。 “当时一听就犯难了,找活人死人都有案有线索,可祖坟怎么查?”可两位老人的思乡情怀,让王晓国不忍拒绝。离乡50多年,本地已没有亲戚,祖坟又从何查起?王晓国在两位老人的诉说中,突然发现了一条线索——父亲一辈在城区西郊有一个朋友叫戴田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沿着这条陈旧的线索,王晓国足足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遍访西郊每一户戴姓人家,最终在戴田富后人的帮助下找到老人的祖坟。盼了54年的心愿一朝实现,两位老人不禁热泪纵横。“全世界可能都寻不到这样的好警察了!” 为中风老人擦洗身体找家人 2013年9月,潘财生老人在景洪社区突然中风,躺在路边大小便失禁。由于老人身上沾满大小便,一阵阵恶臭让围观的居民都不愿意靠近,大伙儿找来了王晓国。赶到现场的王晓国很快搀扶起老人,带回派出所帮老人洗干净身体。随后,依据老人报出的几十个人的名字,王晓国一个个不厌其烦地查过去,最终帮老人找到了家人。 分外之事当作分内事来做,这正是跟着师傅王晓国3年,协管员朱芳最佩服的地方。景洪社区安装的7个全市最高清的视频摄像头,全是王晓国顶着近40度的高温,跑了3、4个部门申请下来的,而这个事情本该由物业来承担。申请手续办好后,王晓国又亲自挨家挨户地让上千户居民签同意书。 正是这些分外之事,为王晓国赢得了百姓的好口碑。在社区工作考核中,王晓国的居民满意率连续多年名列前茅。2000多户居民遇上大大小小的麻烦事儿,第一个想到的不是领导,不是物业,而是王晓国。就连社区主任任安也坦言,遇到处理不了的事,只要让王晓国出马,总能很快把问题解决。 为了感谢王晓国,台湾老太曾两次拿出5000多元塞给王晓国。实在拒绝不了,他就把钱上交到所里,再由所里还给老人。王老太不知道,尽管住在上世纪90年代的房子,皮包用了4、5年已破旧不堪,可王晓国从不收居民的一分钱或礼品。居民都知道,王警察上门不光烟酒不沾,连茶水都不喝,点名只要白开水。 已经50多岁的人了,提拔重用的可能性很小,这样辛苦到底图什么?王晓国的回答朴素却令人动容:“不为名,也不为利,只要老百姓好了,一切都值!”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