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愿:吃“惜福饭”的陈老师想把这事业做大 |
发布日期:2014-02-07 |
2012年,陈老师吃了251顿“惜福饭”,经常能吃到大餐但去年,他吃的“惜福饭”没以前丰盛了,经常一连几天吃不到剩饭看到浪费粮食的人少了,陈老师很开心,今年,他有了新的想法——— 建微信公众号,成立“互助中心”陈老师想把“惜福”事业做得更大 中国常州网讯 在街边的小餐馆,陈老师文质彬彬地向客人索要剩饭,同时递上一张呼吁节约粮食的名片……他把这种行为叫吃“惜福饭”,2012年一共吃了251顿。如果您是晚报的忠实读者,对于陈老师肯定不会陌生,在过去2年多里晚报曾多次报道他的故事。 “2013年的‘惜福饭’,明显‘难’吃了许多,也远不如以前‘丰盛’,”新年伊始,陈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对餐桌上剩饭的减少感到由衷的高兴,“今年我建立了微信公众号,此外还有一个新目标——成立‘惜福互助中心’。” 2013的“惜福饭”,不如以前“丰盛” 和前几次采访相比,陈老师显得有点憔悴,脸色苍白,头发也比较凌乱。“父亲生病,我把他从老家接到身边治疗,”陈老师的语调,一如既往地温和平静,“成天守在病床前,有些疲惫。我也没有兄弟姐妹,没人可以搭把手。” 聊了没多久,话题自然就扯到“惜福饭”上。2012年,陈老师吃了251顿“惜福饭”,记者提出要看下他的“惜福录册”,数数去年他吃了多少顿。陈老师摆了摆手,“记录本只是个形式,我早就不记了,吃饭讲究随缘,走到哪吃到哪。虽然不再记录,但碰到不幸的孩子或家庭,我还是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一下。” 刚开始吃“惜福饭”时,不但能吃饱,陈老师还经常吃到“大餐”:几乎一筷没动的红烧肉竹筒饭,一大碗牛肉粉丝外加一笼只吃了2个小笼包……“去年的‘惜福饭’不如以前丰盛了,”陈老师说,尤其是8月、9月的时候,他经常一连几天吃不到剩饭或者一个中午连跑几家店还填不饱肚子,“粉丝汤剩下一点粉丝,盖浇饭只剩些汤汁,饭店的餐桌上都摆着‘珍惜粮食’的公益小广告,提醒客人不要浪费。” 虽然不能大快朵颐,但陈老师心里却比较开心,“当然,这肯定不是我的功劳。‘八项规定’有一条是厉行勤俭节约,呼吁大家节约粮食,效果不错。春节前剩饭又有点反弹,节约的理念不能忘啊。” 去年,陈老师遇到的误解也少了,很多客人会主动和他打招呼问好,表示在报纸看到过他的故事。几次碰到一连吃过两次的熟客,他们都不好意思地坐下把剩下的东西吃完。“我多次到外地出差,将‘惜福饭’吃到了其他城市,”陈老师笑说,和他开始在常州吃剩饭遇到的情况一样,很多人接过他的名片时都楞住了,“以为遇到了骗子或者行为艺术者。” 春节时做了1万个“惜福袋”,在市中心酒店免费分发 去年,陈老师吃饭的地点依旧是在市中心或者新北区的各连锁餐饮店,大酒店依然是他无法触及的地方。今年过年时,他再次制作了1万个“惜福袋”在市中心多家酒店发放。 “父亲病了,医疗费十分昂贵,所以家里的经济装况不好。”陈老师说,他本想不再制作“惜福袋”,可后来还是节衣缩食拿出1万多元做了1万个,“一顿酒席,抵得上困难家庭一个月甚至半年的生活开销。一想到巨大的浪费,我就心疼,所以咬咬牙还是做了。” 病床上的父亲起初还有意见,后来看到儿子如此执着也慢慢地理解了。陈老师紧缩的眉头,舒展开来来,“前一阵子,我还给他打包了一顿‘惜福饭’,老人家没有意见,还吃得很香。” 第一个使用“惜福袋”给客人打包食物的塘桥老哥饭店,今年给陈老师送去了2000元钱。陈老师表示感谢,不过他更希望酒店能制作自己的“惜福袋”,并主动提醒客人打包。“可以做得简单一些,印刷不用那么精美,成本不会太高。” 徒步惜福行,穿越青藏线 除了吃“惜福饭”,去年陈老师还完成了一个“壮举”——徒步走完1164公里的青藏线。 “我把这次徒步旅行叫做‘徒步惜福行’,目的呼吁人们珍惜粮食,珍惜生活。同时,这也是我对自己的挑战和考验,呼吁惜福是我一生要去做的事情,”陈老师说,去年年初,他脑海里冒出了这个念头,然后花了数月时间准备,包括锻炼身体和徒步装备,“6月1日从西宁出发,8月6日抵达西藏。” 陈老师说,这一路走来,他忍受住了高原反应、强烈的阳光、大风、大雨、蚊子等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的考验,户外运动鞋也穿破了4双,“西藏的阳光十分可怕,裸露的皮肤曝晒一个小时就会变黑。我的高原反应开始也很严重,头晕目眩、呼吸困难,饥饿和口渴是常事。因为路费不多,我和同伴这一路都是沿路乞讨过来的。” 到达西藏时,陈老师已经成了一个活脱脱的叫花子,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脱胎换骨”。“这一路的艰辛和苦难,常人无法忍受甚至想象,”陈老师表示,就像反对大家去吃“惜福饭”一样,他也不希望大家一时冲动,徒步或者骑行西藏,“这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信仰。” 徒步中,陈老师还遇到了车祸,被撞飞了27米,险些丧命。那是在唐古拉山口,他正在拍沿途的风景,突然一辆失控的洒水车撞了上来。“我被撞飞了27米,头皮被削掉了一大块,但意识是清醒的。同伴拦了一辆车,把我送到附近一座县城的小医院。” 万幸,陈老师只是受了一点外伤,休息了几天身体便又复原。事后,他得知洒水车的司机肺水肿,开车时昏迷了。说完,陈老师转过脑袋,拨开脑后的头发,赫然出现了一圈醒目的伤疤。 即将成立“惜福互助中心”,让你我家中的闲置物品流动起来 为了吸引年轻人,陈老师还特意重新印制了他的“惜福名片”。 记者看到,名片经过了重新设计,少了许多说教。正面只有“感恩惜福”4个字,地下特意加上了一句小提醒:若我的“惜福”行为,让你感觉不适,请您原谅。名片的反面是一个二维码。陈老师说:“现在微信很流行,这个新设计的名片,专门针对年轻人。” 记者拿出手机扫了一下二维码,订阅了“惜福功德会”的微信公众号。陈老师在一旁解释,这个微信公众号专注于倡导节约、公益互助、扶贫帮困、弘扬道德四大领域,“欢迎有心的多多关注,加入到这些公益活动。” 此外,陈老师还打算成立一个“惜福互助中心”,目前已经在选址。他解释说,所谓“惜福互助中心”,就是专门收集各家各户的闲置物品,然后发放给需要给需要的家庭。国外或者国内其他城市早就进行了尝试。 “吃了近3年惜福饭,我越来越觉得最大的浪费不仅仅是那半碗剩饭,”陈老师说,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有些闲置不用又舍不得扔的物品,“而这些东西在部分困难家庭,可能就是一件有用的宝贝。‘惜福互助中心’就是要让这些闲置物品流动起来,能帮助到更多的家庭。”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