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寅的检察生涯:行走在“庙堂”与“江湖”间 |
发布日期:2014-07-28 |
1986年出生的汪寅于2009年进入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检察院工作,短短五年时间里,他先后荣获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常州市优秀共青团干部、常州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2014年1月,他开发的课程《检察机关PPT技术应用》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优秀课程,并因此获聘江苏省检察院兼职教师。 “行走在‘庙堂’与‘江湖’之间”,是汪寅对自己5年检察生涯的评价。 他办案——不仅“治标”,还力图“治本” 2012年3月,拥有40余家门店的聚丰房产中介一夜关闭,20名房主1200多万房款被骗,董事长索某涉嫌合同诈骗被刑拘。 因案件重大复杂,社会关注度高,钟楼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介入同步跟进。 当社会舆论纷纷指向索某投机取巧、贪得无厌;被害人盲目冲动、愚昧无知时,汪寅却敏锐地察觉到二手房市场监管存在诸多问题。 为什么聚丰房产荣誉满墙,客户却无从识别真伪?为什么房主在交易全程,对房屋产权的真实状态一无所知?为什么中介公司能长时间掌控房款,而为挪作他用提供可乘之机? 带着这些疑问,汪寅一一走访了聚丰房产公司副总及员工、房屋实际受让人、公安承办民警,还先后两次前往市房产登记中心、市房管局市场监管处,向专家寻求破解之道,并上网查阅了国内类似案例和国外先进做法。 在随后出炉的风险研判材料中,汪寅总结出“缺乏统一、权威的中介评价体系”、“全权委托情况下交易资金缺乏监管”等四大症结,给常州房产中介市场动了一台精准的“外科手术”,文章也被市委办转发。 据了解,汪寅提出的“建立第三方交易资金监管平台”的建议得到房管局认同,目前系统正在研发,预计将在2014年内正式上线。 他接访——说理释法之外,还有情有义 2012年4月,钟楼区检察院青年干警社区接访站挂牌成立,包括汪寅在内的三十多名35周岁以下青年干警,每周三轮流来到社区“坐班”接访,并不定期赴各社区巡回接访,接受法律咨询,参与矛盾化解,与群众零距离接触。 第一个来访老人颤颤巍巍推门进来的情景,一下刻在了他的心里。 “我家房子给人拆了!趁我不在家!”老人的整个身体在颤抖,话都说不完整。 汪寅立即找来物业了解情况。 原来,老人被拆掉的“房子”,是他在一楼违章搭建的阳光房。邻居举报后,城管几次上门,老人就是避而不见。城管只能按照法定程序张贴了拆除通告,到期依法强拆。 汪寅考虑到老人的心情,没有搬出法律的条条框框,而是问物业要来一张拆除现场的照片,“您看,屋顶都快挨到二楼窗户了,小偷顺着就能爬上去,邻居还能住得踏实吗?” “可小区的违建也不止我一家……”老人自知理亏,但仍有些不服气。 “您是老教师、老党员,要不您亮出高姿态,给大伙儿做个榜样!”等老人的心气儿慢慢顺了,汪寅又和他唠起了家常。 原来,老人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他在阳光房里养些花鸟是为了排遣孤独。拆掉了花鸟的家,也等于切断了老人情感的归宿。汪寅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塞进老人手心:“大爷,今后,有事您尽管找我说话!” 事后,汪寅利用业余时间,将社区的违建面积、违建种类等内容,做了海量数据分析,并用PPT技术设计了一张时下流行的长图表,在每个楼道张贴。他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告诉居民:违建面积=危险面积。违章人有了直观认知,再劝服拆除时就容易多了。 他对人——用心倾听诉求,热心提供帮助 “点子多,脑子活”;“能聊得上,不生疏”;“耐心好,特真诚”……提起汪寅,和他接触过的人都称赞不已。 因家庭暴力,受辱妇女来社区寻求保护,汪寅为其介绍法律援助程序,并和社区干部一起上门化解家庭矛盾;找不到工作,生活困难的刑满释放人员抱着铺盖来社区要钱,汪寅为其寻求低保、廉租房等最低生活保障,并联系福利单位和职业教育;而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汪寅制作了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地址、电话一览表,并注明公交路线,为的是不让来访人走冤枉路…… 汪寅说,只要用心倾听群众的需求,用真诚传递信念,用实际行动努力践行公平正义,“庙堂”与“江湖”之间,从来不是山峦远隔。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