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挂在“成长树”上的微心愿,1年完成6000多个
发布日期:2014-08-14

 

  暑假伊始,戚墅堰实验中学的20名爱好绘画的学生,和江苏理工的志愿者们,来了场T恤涂鸦创意秀,并在嘉州枫景苑小区义卖作品。1000多元的义卖款,存入了实验中学的“微心愿成长树基金”里,为实现其他学生的微心愿助力。

  帮青少年圆梦,2013年3月,戚区启动“微心愿”品牌公益活动。一年多来,完成了6000多个微心愿。团区委书记林霄介绍,心愿的实现在今年有所变化,从纯粹的物质上的满足转向精神方面的引导。

  而随着“微心愿”公益活动的如火如荼,戚区的志愿者服务也达到新的高度。

  5000个“微心愿”,去年一年被完成

  据了解,从去年3月份开始,戚区在7所中小学、社区、村委设立“微心愿成长树”。需要帮助的青少年,都可以将“微心愿”写在卡上,挂到“成长树”上。区团委将定期收集这些“微心愿”,通过志愿者群、网站等平台发布,号召爱心人士用“微力量”帮助孩子们圆梦。

  孩子们的心愿,大多都很朴素,一个书包,一只足球……13岁的贵州水族女孩潘双叶,是首批“微心愿”的受益者。由于暂住地离学校较远,她上学经常误点。那一回的圆梦行动中,她有了一块手表。

  区团委统计,第一年帮孩子们圆梦的5000个微心愿,6成是生活用品。这也不难理解,在戚区就读的学生,6成是外来工子弟,物质上相对匮乏。而到目前为止,完成微心愿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000个。

  12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过去一年里,团区委曾接到特殊的“微心愿”。一些外来工的孩子们说,父母忙于生计,周末自己就待在暂住地,所以心愿很简单,就想去公园看一看。在城里孩子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却成了外来工孩子的“奢望”。这给林霄以启发,“这些外来工子弟的家长,没有钱,也没有闲。孩子们除了物质需求外,更需要的是多点时间的陪伴。”

  于是,今年的“微心愿”,更侧重于精神上的慰藉。“我们设置了系列板块,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主动参与。”林霄介绍,今年以来,以红、橙、蓝、绿、紫等七种颜色为标志,分别开展志愿服务、公益环保、亲情关爱、心理成长等七大版块,几乎每月都有一次大型活动——4月,去苏州西山踏青、采草莓;5月,去上海科技馆一日游,领略科技的神奇;儿童节,去大剧院看儿童话剧,去书店徜徉书海,去必胜客饱餐一顿……

  就读于丁堰小学的朱冉然同学,参加了上海科技馆一日游的活动。小姑娘是安徽人,父母平日工作忙,来常州后此前最远去过清枫公园。上海之行,她对机器人产生了强烈兴趣。这也是林霄设计活动的最终目的,“做孩子们兴趣的培养者,成长路上的引导者。”

  据统计,今年来,区团委联合志愿者,已组织了12场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全区共有2300余名青少年参加了各项活动。

  120余个组织,实现全区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微心愿”的实现,离不开志愿者的鼎力相助。林霄介绍,目前除了“喜服绘”、“博士太太沙龙”、“华尔道夫花艺馆”、义工联等8个社会团体成为实现“微心愿”的志愿者外, 越来越多的个体爱心人士也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志愿者和受助对象长期结对。

  而来自区文明办的信息,目前全区志愿服务活动已制度化、常态化,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120余个,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0000余人,基层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站)实现了全覆盖。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