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青果巷拆迁款60万 前清翰林汪赞纶后人都捐了
发布日期:2014-08-22

 

  感念已故父母的亲恩,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报答,青果巷“三锡堂”原居民汪慎安、王蓉仙夫妇的四位健在子女,捐献祖屋搬迁补偿款60万元成立重点扶持贫寒学生的“慎蓉爱心基金”。昨天下午2点,首期“慎蓉爱心基金”在市一中正式结对25名寒门学子。

  追本溯源:“三锡堂”全盛期主人,前清翰林汪赞纶

  作为官宦和名流聚居之地,常州青果巷素有江南第一名人巷之称。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古建筑成为危房。2012年,常州市政府正式出台青果巷历史文化修复工程。青果巷52弄也在这一修复项目中。

  青果巷52弄,曾名为“三锡堂”,是一处前后七进的官宦宅邸,房屋、院落、古井、假山错落有致,并栽有青松、梅花和竹,供主人休闲欣赏。“三锡堂”全盛时期,主人是前清的翰林汪赞纶。

  汪赞纶,字作黼,一字硺砆,别号铜沙余叟。汪赞纶一生极不平凡,两次命悬一线。他60岁中进士,65岁弃官从商,是江南有名的一位儒商,也是当时极负盛名的“苔岑咏社”的主要成员之一。至今,还有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学者和教授研究他的生平。

  52弄24号是“三锡堂”最后面的一进房屋,原户主汪慎安是汪赞纶的嫡长孙,退休前为我市广化医院中医,2010年12月,汪慎安病故。其妻王蓉仙则早在1993年即已离世。

  汪慎安夫妇生有五位子女。其中一名女儿于1992年去世,如今健在的四位子女分别是汪忠(男)、汪孟英(女)、汪信(男)和汪虹(女)。

  感念父母:四兄妹同心,扶持贫寒学生以报父母养育之恩

  昨天下午,72岁的汪忠带着体弱的妻子,赶到了常州市一中。他是汪家兄妹中的老大,当初提出“捐献祖屋搬迁补偿款成立助学基金”这个想法的,也正是他。汪忠白发苍苍,他的妻子体弱多病,不能坐飞机,为了能参加这次结对仪式,汪忠开车带着妻子,从珠海出发,走走停停,花了4天时间,才开到常州。

  “小时候,我对母亲非常佩服。跟我的父亲没什么话说。直到他去世后,从他的朋友、病人口中,才知道他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我对他的尊重远远不够。”汪忠满怀深情地回忆起他的父母:“我的母亲王蓉仙本是大家闺秀,16岁母亲去世,19岁父亲去世,嫁到汪家后,日子过得非常清苦。在父亲最困难的时期,母亲学会了缝纫,经常半夜里就起床干活,再苦再难也没让一个孩子辍学;我的父亲是一个名医,治好了许多癫痫病的孩子,让许多不孕不育的夫妻生出了宝宝。”

  青果巷修复工程启动后,汪忠给弟妹们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弟弟,妹妹,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都是在青果巷度过的,现在青果巷很多美好的东西都消逝了,总有一种想回到家乡,家乡却没有了的心痛。真的感谢政府决定修复青果巷。祖屋搬迁,有一笔补偿款,我想这笔钱应该用来做些善事,做点有意义的事,以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个提议得到了他的三个弟妹以及他们家庭成员的一致赞同。

  2013年,汪家四兄妹委托常州市中华慈善总会,从父母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建立冠名为“慎蓉爱心基金”的慈善基金。2014年5月底,祖屋搬迁补偿款下来了,四兄妹共同拿出60万元,交给“慎蓉爱心基金”。

  助学宗旨:重点扶持贫寒学生,尤其是那些品德好的孩子

  汪家四兄妹对常州市一中感情深厚。除了大哥汪忠,其余的三位都是市一中毕业的。汪虹的儿子也是从市一中毕业的。四兄妹一致决定,将“慎蓉爱心基金”的爱心点设在常州市一中。昨天下午2点,首期“慎蓉爱心基金”正式结对市一中25名寒门学子。

  “父母总是教育我们两点。第一点,一定要好好学知识。口袋里有钱,可能第二天就丢了,但你学会的本领和知识,谁也偷不了抢不来,会伴随你一生。第二点,一定要与人为善,能帮助别人一定要帮。就这朴素的两点,让我们觉得父母很伟大。”在南京某大学任要职的汪信认真地阐述了他们的“助学宗旨”:“我们希望帮助的对象是贫寒且品德高尚的孩子。他或她,必须诚实、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和长辈,对他人富有同情心。成绩很重要,但永远是排在第二位的。即使孩子的成绩并不出色,但他拥有优秀的品德,我们也同样愿意帮助。”

  汪家四兄妹觉得,对于贫寒学生,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关怀和帮助。“慎蓉爱心基金”除了对贫寒学生资金支持外,还将利用这个平台,继续做一些思想方面的交流工作,“赠送建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书籍、赠送慰藉心灵的赠言卡等等。我们还打算建立专有的邮箱和博客,可以与孩子们随时交流。”

  记者了解到,今年11月,“慎蓉爱心基金”还将和一批学生结对,为他们提供帮助。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