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文明礼仪养成:学校教育不能成为孤岛教育
发布日期:2014-06-10

  记者日前见到湖塘桥实验小学校长吕荣法时,他正在浏览“吕校家校热线”平台上家长发来的消息。

  “有一个家长这样问我,孩子每天放学回家,父母和爷爷奶奶都很开心地对他说‘你回来啦’,孩子却一点反应也没有。”像这样的咨询,吕荣法收到了不少,他发现这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便做了研究,对全校学生作出了“回家必须与家长打招呼”的要求。

  吕荣法告诉记者,过去学校仅仅使用“校讯通”和家长联系,绝大部分只局限于班级。“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习惯、道德养成的关注胜过学习成绩。”碰到像这样具有普遍性的、需要在全校层面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条热线与校长直接沟通效果就很好。

  为了将家长最大限度地引入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体系,今年以来,湖塘实小还先后启动了家长护学岗、邀请家长讲师团定期进行校园巡讲、挖掘家长资源开创社会实践基地等。

  “家长是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吕荣法说,该校近年来一系列礼仪评比中也都引入了家长评价。

  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龚丽娜告诉记者,以本学期开始进行的“校园成长之星”为例,学生首先要经过自我推荐、班级评比,但这只是在校情况。“我们还给每一个参评学生发放‘第三方’评价表,需要10人填写,这10个人当中,既要有同龄伙伴,也要有家中长辈,还必须有邻居等,确保学生获得的是家校社会全面客观的评价。”

  此外,湖塘实小根据全省“八礼四仪”规范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的《学生文明礼仪公约》,不仅在校园内张贴,还发放给每一位家长,要求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对照这些内容以身作则,并依此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

  “接下来,我们还打算在全校师生、家长中发动一次针对这一公约的大讨论,让公约更完善。”吕荣法说。

  吕荣法认为,文明礼仪不是表象,而是内心深处的追求,同时,也需要由外而内的触动,以形成自觉。“孩子在脱离学校、老师的管理之后,文明礼仪是否仍是常态——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但我觉得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地发动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