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巧珍比我大那么多,她能干,我也能! |
发布日期:2019-03-27 来源:常州晚报 |
宋菊娣,1949年12月6日出生于武进湖塘。15岁进入原武进第二棉织厂。1997年,工厂破产后她提前办理了退休。2000年起,成为武进湖塘东方社区的一名社工,主要负责居民矛盾调处和组织社区老年人参加各类活动。无论是纺织女工,还是基层社工,她都做得很“用功”。 宋菊娣:许巧珍比我大那么多,她能干,我也能! 3月20日上午9点半,在长安家园23幢楼下,约好的采访时间刚到,宋菊娣匆匆赶来。她是看到了《常州晚报》上的“共和国同龄人”栏目后,主动与记者联系约定这次采访的。 这天早晨,宋菊娣已经到社区办了点事,顺便与居民们聊了一会。初见这个满头乌发,行走如风,嗓门洪亮的老太,记者还以为她刚过半百。宋菊娣笑着掏出身份证塞到记者眼前:很多第一次看到我的人,都说我肯定不到60岁,嘿嘿! 说到不显老的原因,宋菊娣的秘诀是:一要多运动,身体就好;二要多帮助别人,心情就好。今年我的愿望就是继续动起来,帮到更多人。 妈妈这个妇女主任,是她一生的榜样 宋菊娣兄弟姐妹5人,她排行第四。爸爸是武进马杭一个生产队的队长,妈妈是马杭大队的妇女主任。 宋菊娣记得,小时候妈妈对她要求严格:放学后要么和大人一块下地,要么放牛,再挑些猪草回来喂猪。如果哪天她贪玩忘了挑猪草,回来后妈妈一顿骂是免不了的。 而在宋菊娣心里,妈妈是她的榜样:她和男人一样开夜工挑重担,从不喊苦喊累;她身为妇女主任,心思都在别人家的女人身上。“那时候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知道哪家生了女儿,大人不开心,妈妈会马上赶去做工作。无论刮风下雨,路远难行,妈妈风雨无阻。和那家大人讲男女平等的法律规定,以‘我家菊娣’如何能干为例来说明女孩不比男孩差。一次不行,她就连着去,最多的一家连去了8次。要是哪家男人敢打老婆,妈妈会冲上去像个女汉子一样挡在前面。回家后,妈妈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总说大伙日子过得开心,她再辛苦也高兴。”现在,宋菊娣也是一名基层社工,她说,自己做群众工作,一定也有妈妈当年的影子。 师傅的无私帮助,让她感受到了温暖 因为家里条件差,初小便辍学的宋菊娣帮家里做了两年的砖胚。1966年10月,15岁的她进入武进第二棉织厂,成了一名纺织女工。让她庆幸的是遇到了一位好师傅。 “吴巷珠师傅就比我大两三岁,待我就像亲妹妹一样。”宋菊娣这只“菜鸟”,在吴巷珠的手把手指导下,一周不到就能熟练调配棉纺机上的10个铜管线头了,很快就增加到了25个线头,成了当时女工里的头块牌子。 当时,厂里要求工人们集体住宿,但宋菊娣毕竟还小住不习惯。“只要是上早班或中班,晚上我都要回家去住,哪怕路上要走1个多小时,下雨天还要2个小时。师傅知道了很不放心,前几次都陪着我一起走。直到又有其他女工友和我结伴走了,师傅才不陪了。” 23岁时宋菊娣结婚并先后生了两个儿子。由于自己父母有活要忙,男方是孤儿,宋菊娣只能自己带孩子,做做工作就要歇歇。师傅很理解从来没有说过她。那会是计件制,她因故完不成的时候,师傅会默默替她补做完成。 “从师傅那里,我感受到了被人帮助的温暖。我也应该把这份温暖还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宋菊娣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自己成了师傅,她乐为工友解决后顾之忧 “助人为乐其实并不需要刻意,只要有这份心就能做成”,宋菊娣很快也成为了师傅。她也像吴巷珠一样,给了徒弟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样做了29年的一线工人,43岁的宋菊娣被调到了厂医务室,兼劳资科后勤。 除了认真完成病假的审核、工人的体检,宋菊娣还成了工人孩子们的好保姆。“每逢寒暑假,我每天都会把这群10岁不到的孩子们带在身边,让大人们可以放心上班。”她一边督促孩子们完成作业,一边陪孩子们做游戏、看电视等,她还每天都把厂里的浴室提前开起来,给孩子们套上救生圈学游泳。不断有大孩子离开,小孩子进来。直到1997年,工厂破产,宋菊娣阿姨的保育工作才告停止。 机缘巧合成为社工,她把助人为乐当成了日常 2000年,宋菊娣去东方社区帮忙选举的事,被时任社区书记、以前同厂的工会主席认了出来。经过镇里批准,宋菊娣成了一名社工,还成了她家那一片的居民小组长。 说起自己的社工工作,宋菊娣笑着总结了:上面有会我去开,邻里有事我去管,文艺表演我去办。 每逢有新的政策或精神下来,宋菊娣总会第一时间领会,通过与居民们聊天,很自然就传达了下去。邻里纠纷调处更是她的拿手好戏。“10年前吧,两家邻居因为小孩打架,闹得护短的两个大人拉扯了起来,旁边还围了看热闹的。我正好路过看到,这本不属于我们小组的,我还是上去劝了,把他们都劝开了。还有一次,也不是我小组的,有个一楼租户要开店,把后窗连墙都砸了开成后门,邻居意见很大。很多人去说了都没用,我就去了,首先说明邻里和睦才能和气生财,其次强调万一出了安全问题要负全责。这样苦口婆心讲了好一会,第二天就恢复了原状。那片居民见到我就夸!” 此外,每回带社区的老人们体检,宋菊娣跑前忙后;3月初有位80多岁的居民重病去南京开刀回来,她第一时间上门慰问,打消他消极的念头。 有人问宋菊娣,70岁的人了,还在社区干累不累?她说,许巧珍比我年纪大那么多,能干,我也能。只要身体允许,她愿意一直做一名为居民服务的普通社工。 自学成了“文艺多面手”,准备为共和国庆生显显身手 宋菊娣是个快乐的人,也是个“文艺多面手”。为了带动居民一起“动起来、乐起来”,自学了军鼓、腰鼓、门球、手球、太极拳、扇子舞……还把每周二定为唱歌日,每周四定为唱戏日。她自己定了个规定:会的带不会的,一定要全会了。遇到有会的人嘲讽不会的,她会当即制止;遇到有不会的人灰心退出的,她会上门去做工作再给拉回来,“我的家庭里一个都不能少。” 2010年时,有位会唱戏的沈阿姨,老伴去世怕人议论,躲家里不出来。宋菊娣上门给拉进了唱戏组里。很快,沈阿姨走出了阴影,还把自己的大姑子小姑子也给拉进了组里。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社区里组织相关的文艺汇演,要买大头娃娃的头套,别人找了好久都没找到。此时,宋菊娣老将出马,她从各大零售批发点着手,跑了九龙、路桥、湖塘针纺城等,最后在淹城的一家小店里找到了,前后花了四天时间。“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今年国庆节,社区的庆祝活动,我肯定会上台,显显身手的。”宋菊娣说。(常州晚报 舒翼 图文报道) |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