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城市文化的觉醒,从“苏超”开始
发布日期:2025-07-23

2025年夏天,一场特殊的“足球热”席卷常州。不同于中超、中甲那种以成绩和球星效应为驱动的热度,“苏超”常州队在七轮比赛中颗粒无收,仅得一分,却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出圈”。一时间,“恐龙十三妹”“有龙则零”成为热梗,城市商圈大屏、公共汽车尾厢甚至出现了“为苏超常州祈福”的各种戏谑标语。

这场表面上的“输家联赛”,却成为激活城市文化的新动能。这是否预示着一座城市文化的新逻辑:不以“赢球”来塑造城市性格,而是通过“真实”与“共情”唤起集体身份的再构建?

足球,原本就是一场“社会戏剧”。“苏超”的走红,或许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城市文化的根基与边界。

草根联赛,如何点燃文化想象?

“苏超”联赛全称“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并非职业赛事,而是一项以业余球员为主的地方性比赛。赛事诞生之初,定位更偏向“群众体育”,但两轮之后却因内容传播和社群参与的爆发式增长,逐渐呈现出“文化事件”的特征。

常州队的故事最具戏剧性:战绩不佳,球员大多为本地业余爱好者,有小学体育教师、有银行职员、有私企老总……但就是这样一支“草台班子”,却意外收获全网好感。垂直体育类app虎扑上,有关“苏超常州”的讨论帖层出不穷,B站上不少视频博主用“城市英雄”“热血江湖”来形容其风格。

事实上,“文化认同”的生成,往往并非来源于成功者,而是在逆境中展现韧性和自嘲的人物——如《史记》中的张巡,尽管身陷困境,却凭借顽强意志坚守阵地,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文化认同,也正是在这种坚韧与平凡中生长出来的。类似地,“苏超”在常州的出圈,并非依赖一时的成绩,而是通过市民的广泛参与与日常互动,悄然建立起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分球队”,为何赢得满堂彩?

战罢七轮,常州队在赛季过半的背景下,仅积一分、排名垫底。但正是这“一分”,成为公众话题的“情绪支点”。

这是“平民视角”的胜利。在高度商业化的体育领域,普通球迷与职业球队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而“苏超”常州队的球员,他们每天白天工作、晚上训练、每周比赛,还要兼顾家庭。这样的人设极具真实感、生活感,容易引发情感投射。

社交媒体的满堂喝彩,更是“城市气质”的再发掘。

常州一向被认为是“低调务实”的城市,没有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也没有苏州的资本热度,在公众认知中属于“沉默的大多数”。而“苏超”常州队这种“虽败犹荣”的姿态,与城市“实干不张扬”的风格不谋而合,成为一种“文化上的共鸣”。

《左传》所记,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历尽波折,终归国即位,其间多次因势弱受辱,却以德服人。常州队的轨迹虽无法与之比肩,但那种“失败并不意味着沉沦”的精神气质,正是城市文化中最值得珍惜的内涵。

地方足球,能否成“文化工程”的补白?

长期以来,城市文化建设多由行政主导,注重硬件投资与历史再包装。但现实中,真正能调动市民主动参与的文化事件却并不多。“苏超”的爆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自发生长”的典型样本。

常州文旅顺势而为推行的“景区免票”一炮而红,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常州旅游文化,一些热心球迷自发组织“常州球迷会”,7月20日,常州街头更是出现有趣一幕:外卖骑手装扮成恐龙送餐。

这类事件体现出城市文化的“内生性”——不是从外部强加,而是从商旅周边、基层社区、年轻人社群中自然生长。而这种生长,恰恰弥补了官方文化工程所缺失的“情感黏性”。

城市需要这样的文化节点,就像古代节庆中“庙会”之于市井生活,不为宏大叙事,而为日常热闹;就像清代“社戏”不仅是娱乐,也是一种村落身份的再确认。“苏超”常州队的“文化爆点”,其实本质上是一次当代表演性文化的重建过程。

“苏超”之于常州,不只是球赛,更像是一场平民化的文化动员,一次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想象。

积分落后的队伍,是否更需要长远的文化战略?

从传播角度看,“苏超”常州队目前享有“调侃式流量红利”,但若长期以“梗”沾沾自喜,恐怕终将玩梗疲劳。

常州可以探索从三个维度构建更具长效机制的文化策略:

其一,打造“常州主场日”机制。每个主场比赛日设置不同活动主题,联动商圈、学校、公园,打造“主场氛围感”,让“看球”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其二,建立“苏超文化档案”。记录球员故事、赛季高光、社群创作、市民互动等,逐步形成“城市文化记忆”。此举既可为未来宣传提供素材,也可积累城市历史中的“情绪资产”。

其三,推动“体育+文艺”融合。鼓励地方文艺青年参与苏超相关文创开发,如主题曲、漫画、短剧等,甚至可以通过高校支持,开设“苏超文化写作计划”“方言解说工作坊”,提升文化表达能力。

在这些基础之上,苏超才不只是“打比赛”,更是“做文化”。

“苏超”不是终点,或者是一种文化启示。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苏超常州队虽然连续败北,却始终保持对足球的热情与自信。这种精神,正是城市文化的底色所在。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节点重新理解“文化”——它不再是雕梁画栋中的空洞宣言,也不是只能供奉在展馆与剧场的“高雅产品”,它可能就是一场踢不进球的比赛、一场街头夜市的方言吆喝、一场广场上家长、孩子为这个城市欢呼呐喊的“草根联赛”。

“苏超”常州的热度终会过去,但它留下的,不单单是积分和联赛排名,而是一种城市文化觉醒的微小改变。也许,城市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支总能赢球的球队,而是一支即便不赢,也能让人自豪的队伍。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