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在钟楼区试点建设“道德讲堂”。从那时起,建设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的“道德讲堂”,成为我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全新尝试。一年多来,全市已经开办各种类型的“道德讲堂”500余所,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10000余场,推荐评议各级各类好人3600余人,受众超百万人次,覆盖社区居民、农民、公务员、学生、工人、新市民等各类人群。
讲什么——事事具备亲和力
钱孟林是钟楼区机械一社区的居民,也是社区“青松书场”的召集人。他的本子上清楚地写着每次书场的内容主题:中篇弹词《雨露青苗》是专门唱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说书形式讲《道德经》中的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孝道;企业家讲述自己艰苦创业、回报社会的心得感悟;“新市民”讲述自己爱岗敬业,在平凡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经历……
谁来讲——人人都是宣讲员
“讲堂”建设者们尤为注重优化宣讲队伍的配置,以“自身素养强、道德素质高、文化修养好”为标准,组建了宣讲人员、先进模范、身边群众三个层面的社会化宣讲队伍。他们都来自群众、源于生活,知道什么样的内容是群众能接受的,什么样的模式是群众欢迎的。这个群众信得过的宣讲团队让“道德讲堂”事半功倍。
在哪儿讲——处处都能开讲堂
按照“就近就便、类型齐全、覆盖合理”的原则,“讲堂”把已有的市民学校、小巷论坛、职工学堂、新市民夜校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群众参与度的阵地利用起来,真正把“道德讲堂”办到群众家门口,开进社区、企业、学校和村镇,有效弥补了参与大型专题讲座舟车劳顿、耗时耗力的缺憾。同时,讲堂无需领票,随到随听,不少平时不出大门或子女不放心单独出门的老人,也步履蹒跚地欣然而至。
怎样讲——种种载体皆可用
“道德讲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依据不同类型的讲堂和不同人群的特点,以“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为主要模式,使百姓易于参与、乐于参与,有效激发了“讲堂”的发展活力。同时,“讲前菜单选,讲后大家评”等制度的设立,让百姓根据自己的道德认同、道德实践需求,自愿选择参与的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了“我的讲堂我做主”的民主性。
闻铭 谈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