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内容
涟漪,荡漾成波澜——常州“道德讲堂”建设面面观
发布日期:2011-11-28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老子《道德经》通篇陈述着这样的道理:“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究竟什么是最合适的“体”?至清代,蜚声学林的 “常州学派”虽致力于探诸微言大义却终不得要领。

  如今,由常州民间发端,继而风生水起的“道德讲堂”,用最朴实有效的形式,在这座城市演绎了一场生动的道德“体用实践”。

  常州人正不懈作着这样的尝试:让“道德讲堂”,成为争当文明人、争做文明事、争创文明城的“增长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质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支撑点”。

  涟漪一圈圈漾开,终于激越成浩浩波澜。

  “小故事”与“大主题”的相互作用

  这是演绎“凡人小事”的平民教育

  “天下有大道,风光无限好,一个德字走四方,处处春意闹……”悠扬合唱声,从钟楼区西林村便民服务中心飘出。60多位村民正聚集在这里开展“道德讲堂”活动。

  道德讲堂在这里已经开展了近两年,月月大活动,周周小活动。 “只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这些作为经典被村民们诵读的格言,并非出自圣贤伟人,而是源自村民们身边熟悉的家门口人。

  “道德讲堂”上,一老婆婆上台夸自家媳妇如何好。另一位婆婆又接上茬:“我家媳妇做得还要好,能不能让我也上去讲一讲?”抢话筒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钟楼区。

  作为江苏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城市,到去年,常州全市人均GDP已达1万美元。经济发展了,道德文明建设水平如何匹配?这成为龙城市民和市委市政府不约而同思考的一桩大事。

  拥有2500年历史的龙城自古就有“季子故里、诚信常州”的美誉,讲道德、讲诚信成为常州人代代相传的自觉追求。近年来,涌现了“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殷雪梅、“知识型职工”代表邓建军、“全国十大杰出志愿者”王德林为代表的众多优秀个人。

  常州市也曾按常规做法,组织事迹报告会和各类座谈等手段对这些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宣传,希望群众从中受到教育并效仿。但收效并不理想:一些群众觉得这些先进人物“立得高、离得远”,“有感动,学不来”。

  市民的需求旺盛,群众的智慧也无穷。钟楼区在常州最先开始建设“道德讲堂”,很快受到普遍欢迎,参与者接踵而来,迅速覆盖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各个领域:机械一社区的“青松书场”、西林村“六老讲堂”、东头村社区“道德故事会”等一大批优秀讲堂脱颖而出。到2011年10月,该区已建成127所“道德讲堂”,开课2891场次,参加人数超过15万人次,覆盖机关公务员、企业职工、未成年人、社区居民和新市民等几乎所有群体。

  “道德讲堂”开场告捷。自此,一场令人怦然心动的“平民教育”活动风生水起……

  从2009年开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形式的“道德讲堂”,成为常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全新尝试。

  市委书记范燕青说,就是要“大力提倡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通过“道德讲堂”这个切口,做好文明城市这篇大文章,以公民道德素质的大提升,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水平的大提升,实现城市竞争力的大提升。

  “提升一座城市的道德文明整体素养,让人们的心灵始终保持纯净生态”,这显然是个大主题。“道德讲堂”的出现,自然而然成为重要的破题路径。

  点滴善行支撑起城市文明大框架

  这是身边人“互教互学”的平行教育

  因“身上揣着30多把钥匙”,徐琴秀年初登上中国文明网的“中国好人榜”。

  戚墅堰区的花苑社区,在外工作的年轻人总对留在“空巢”的老父母放不下心来,甚至担心腿脚不便的老人有个三长两短都没人知道。深受居民信赖的徐琴秀,主动把社区30多户空巢老人的钥匙配齐揣在身上,定期去老人家中探望看护、帮工救急。

  发于点滴而行于心田。类似“钥匙阿姨”这样的诸多凡人小事,现已成为常州“道德讲堂”最生动的教材。点滴善行,支撑起城市文明大框架。

  “讲什么”、“谁来讲”、“在哪讲”、“怎么讲”——这些问题是维系“道德讲堂”持续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常州市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以群众为主体,发展出了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有效办法。

  ——讲什么:事事具备亲和力。常州市整合悠久丰富的传统道德资源、群众身边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编写成“道德讲堂系列丛书”,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新鲜事物、崭新风尚、感人故事,讲起来原汁原味、听起来耳熟能详,可信、可敬、可学、可为。

  ——谁来讲:人人都是宣讲员。群众信得过的宣讲者能让“讲堂”事半功倍。以“自身素养强、道德素质高、文化修养好”为标准,组建了三个层面的社会化宣讲队伍:宣讲人员、先进模范、身边群众。

  ——在哪儿讲:处处都能开讲堂。把已有的市民学校、小巷论坛、职工学堂、新市民夜校等阵地利用起来,把“道德讲堂”办到群众家门口。平时不出大门或子女不放心单独出门的老人,也步履蹒跚地欣然而至。

  ——怎样讲:种种载体皆可用。基层群众创新思路,充分利用各种场所、多种载体建设“道德讲堂”。溧阳市燕山南苑社区开设“网络QQ讲堂”,社区管理人员、学校老师、放学后的学生、下班后的家长,常常在网上社区论坛上碰头,并能迅速得到网管的回复、解答和帮助。

  从试点到普及还不到两年,“道德讲堂”深入人心,“好人好报”渐成共识,“崇德尚善”蔚然成风。

  以往,西林村拆迁问题较为突出。“道德讲堂”开办以来,在身边道德人物感染下,这些现象得到明显改观。村党总支书记姜建元说:“现在上访的基本没了,和美的家庭多了,和睦的邻里多了,促进和谐的人多了。”

#p#

  “知行合一”成为城市文明的集体追求

  这是只需于日常生活中“取材”的平实教育

  “道德讲堂”上,众多平时默默无闻、长年从事美德善举的人被发现。除了“钥匙阿姨”徐琴秀,还有严寒中勇救落水女孩后默默离开的“温商英雄”林建利,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头雁”严清华,遭遇车祸仍不忘给工友结清工资的“诚信夫妻”……一个个凡人小事,收获着身边的感动。

  市民王云伟是文亨社区“道德讲堂”的常客,他说:“这样的道德讲堂我们坐得住、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台上台下都是熟面孔,话里话外都是身边事。件件凡人小故事,从中看到真善美。”

  “群众选群众,群众评群众,群众学群众”。“德馨角”的“道德讲堂”上,居民周明皋自告奋勇上台演讲:“企业家蒋钦方4年来帮助安徽郎溪50名贫困生,这事值得说。”刚一讲完,立即赢得满堂喝彩。他说:“邻里好赛金宝,回头我再去收集邻里互助故事,下次来讲给大家听。”

  一个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身边好人,一件件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凡人故事,积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德堂”。越来越多的人被他们的事迹所感染,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践行者。

  “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2010年8月以来,常州市已有超过10万人走上街头,从事各类志愿服务,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送上温暖。2010年10月,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在常州举行,闭幕当天大雨倾盆,在4万人的现场,却没有拥挤,没有喧哗,观众进退依然秩序井然……

  今年春天,10多家中央及省级媒体的记者,将关注投射于龙城大地,感受着常州道德文明焕发的浓郁春意。

  央视《道德观察》记者赵泽云说,“积小善方能成大善,常州的‘道德讲堂’讲的是老百姓愿意讲、喜欢听、乐于学的事情,体现了良好的道德认同与社会需求”;人民日报记者赵京安谈了自己的感受,“常州‘道德讲堂’,是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它已与建设文明城市自然地融为一体”;新华社记者顾烨、经济日报记者杨超仁一致认为,正因它源于群众,所以受益面才会如此之广,这是特色所在,更是活力之源。

  “道德讲堂”小支点,撬起公民道德建设大工程

  “宛若平常一首歌”,却已声播悠远……

  现在,常州城乡这样的“道德讲堂”已有500多个,受众超过百万人次。今年上半年,从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传来明确信息:

  明年的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发端于常州的“道德讲堂”建设,将被列为重要条目;而在此前,“道德讲堂”也已经被列入今年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

  缘何一个地方性的精神文明建设举措,被高端如此重视并刚性推进?

  中央文明办副主任王世明说,“道德讲堂”建设,是“在精神文明创建的核心部位大做文章,在如何把创建文明城市引向深入上大力突破,在如何破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的‘道德心’、‘道德实践’这个难题上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王世明认为,这种形式实际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这个典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激发了“道德讲堂”的发展活力,“好人好报”渐成共识,“崇德尚善”蔚然成风。

  今年初,常州“道德讲堂”建设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高度肯定,他专门作出批示:常州市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是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可总结他们的经验,在媒体宣传推介。

  省委书记罗志军则要求对常州“道德讲堂”建设“加大省内宣传力度,为两个率先创造良好环境”。随后,中央媒体组团对常州“道德讲堂”建设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报道。

  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高度肯定“道德讲堂”已经逐渐成为争当文明人、争做文明事、争创文明城的“增长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质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支撑点”。发于点滴而行于心,身边的这一个个小小“讲堂”,正逐渐浇灌着每个常州人的心田。

  常州“道德讲堂”建设,正在摸索一条“践行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公共文明指数”的净心之途。汇聚民智、凝聚民心、提升民气,这股“精气神”已成为常州转型升级最丰厚的滋养。    本报记者 理凝 向阳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