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出行 >> 内容
文明创建系列报道之三:有为的背后是机制
发布日期:2011-06-26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有为的背后是机制———“文明创建给常州带来了什么”系列报道之三

    从2010年初成立“我爱我家”城市管理百人“找差团”,到如今的“我爱我家志愿同行”城市管理万人“全面找差团”,常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着最坚实的基层力量,从找差,到整改,再到长效管理,齐头并进,常州城焕发出自我超越的全新魅力。

  全城“找差”:

    放大镜下看常州

    2010年1月13日,一则特别的公告出现在媒体上:市政府招募“我爱我家”城市管理百人“找差团”,从城市路容路貌开始,全面查找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

    仅仅10天,一支拥有300名成员的“找差团”正式成立,成员主要有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和网民代表。这样一个“找差团”,在常州历史上是第一次组成,在江苏乃至全国都没有听说过。

    找差团成员每人领到了一个工作手册,找差范围是300条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6个城市出入口,巡查内容则分为市政、交通、环卫、广告店招、园林绿化等10大类。找差团将问题找到现场记录下来后,由专门的部门梳理制定整改,整改后再由“找差团”成员验收。同时,网上也征集“找差”。

    55岁的杜师傅是“找差团”里的市民代表。找差第一天,他从通江大道巢湖路段往北“搜寻”问题。刚走到路口,杜师傅就踩着一块人行道板说:“这块砖松动了。”负责记录的社区工作人员以路灯编号为坐标,将情况详细记了下来。走了大约100米,杜师傅发现路边的公用电话亭有一部电话机已不翼而飞,另外一部电话机听不到声音。还有一处废弃的喷泉,水沟里都是污水……花了1个小时,走了500米,杜师傅所在的找差组记下大大小小100多处问题。

    300个像杜师傅这样的“找差团”成员走上街头挑刺,共找出各类问题7243条,而此次整改率达到99.97%,群众满意率为93.19%。“不管‘找差团’反映的问题是大是小,都得到了解决。”戚区一位网民代表欣慰地说:“小问题更能反映工作细。我们找了‘差’,能看到效果,也有小小的成就感。”

    一年半过去了,300人的“找差团”已发展为城市管理万人“全面找差团”,下分市容和保洁管理、交通管理、环境污染整治、绿化管理、户外广告及文明行为5个“找差组”——

    市容和保洁管理找差,围绕城市道路、车站、广场、医院、商场、集贸市场等卫生状况,背街小巷和城郊接合部市容市貌情况,人行道、居民楼道等垃圾堆放情况,进行找差;交通管理找差,围绕文明交通“十个不”(不闯红灯、不乱鸣笛、不逆向行驶、不酒后驾车、不争道抢行、不超员超载、不随意停车、不随意横穿马路、不翻越护栏、不争先上车抢座),进行找差;环境污染整治找差,围绕市区主要河道的水环境、市区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进行找差;绿化管理找差,围绕城市道路绿化、公园绿地等重点区域,进行找差;户外广告及文明行为找差,围绕户外广告的整洁、美观、用字准确、用语文明等和文明出行、文明旅游,及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需要遵守的公共秩序,进行找差。

  闻过即改:

    对市民一诺千金

    结合“十二五”规划、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规划建设,常州交出了高、明、全、细、便“五字方针”的漂亮答卷。

    高,即高标准高要求,进一步推进“三城融合、南北一体”建设,加快推进东大门的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多出精品和亮点。

    明,即明确责任,把整改的标准、任务落实到底,完善城市长效综合管理的标准。

    全,即做到全市管理全覆盖,消灭一切管理死角。

    细,即精细化管理,把细节做到位,重视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便,即方便市民,让全市人民感到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实惠和方便,在制度、设施等设置上,都考虑市民的方便。

    市容保洁找差组对我市144条主次干道全面找差,共找出各类问题473个,绝大部分都进行了整改。其中,青山桥南堍西侧有一垃圾箱不封闭,臭气熏天,并且路旁公厕晚上关闭时间太早。街道和环卫工作人员目前已加密垃圾箱房收集次数,确保垃圾日产日清,每天对垃圾箱周边进行冲洗,加强日常巡查及定点看管。围绕流动商贩乱设摊等问题,采取“引摊入市,引摊进店”措施,设立规范的便民服务店和季节性瓜果疏导点等,广泛采取网格化、定点、错时段、徒步与机动结合等管理方式。

    对圩墩路新村大门口早餐安置点乱摆放现象,区城管执法大队召集早餐点业主开会,规定了具体经营时间、位置、卫生要求等,与业主签订《文明规范经营承诺书》,并为每个业主发放统一垃圾桶。

    城市交通管理找差组以市区推行“路长负责制”的50条重点道路和相关支小道路为重点,查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共163处,现场整改96处,其余的此后也加以整改。其中,有在学校周边设立“护学岗”,采取疏导沿线车辆、指挥车辆有序停放等手段,加强对校园周边秩序管理。对客运中心、公交场站站容站貌、车容车貌,以及能更好体现温馨服务的设施作了增加、维修和补缺;加大客运中心、各汽车站、公交站台、回车场等场所的保洁力度。

    绿化管理找差组对我市的绿化长效管理情况进行暗访,对查找出的各类问题加以整改。荆川公园、青枫公园及延陵中路排查出的绿化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红梅公园桥面塑胶地坪破损已组织全面整改。武进区以新天地公园为重点,组织绿地植物补植、垃圾清理、设施维修等,通过引进专业化保洁管理公司,提高了保洁管理水准。高新区每天由街道安排7-8人在中心公园内执勤。天宁区结合绿地新一轮养护管理招投标工作,在园内增设宣传标识,组织完成绿地健身设施改造提升工作。钟楼区对多个绿地厕所进行维修改造,对兰园等绿地的健身器材、护栏、园凳等进行油漆维修。

    环境污染整治找差组,以暗访形式对市区环保重点、敏感区域进行突击检查,共查出22个问题,已全部开始整治,有5个处于治理完结阶段。对部分市河仍然存在的排污口进一步补充截污,重点是人口密集区域的南市河、西市河等河道;对一些河道支流、断头浜,加大清淤换水力度,如三宝浜、柴支浜南支等;加强镇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管理,并搬迁市河及饮用水源地附近的污染企业。针对部分企业散发异味等问题,加紧实施停产和搬迁。针对畜禽养殖场污染问题,三井屠宰场等已经落实搬迁新厂区,确保年前将问题整治到位。

    户外广告及文明行为找差组查访全市150个点,发现不文明行为500余处,对现场可及时劝阻的问题整改率达90%,全部整改率超过75%。对于部分人行道间距过长的地段,合理设置斑马线;在部分人流较多的广场增设垃圾桶、温馨提示语。对乱扔烟头、占用盲道、损坏公共设施等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重点路段、地点加大巡查力度,对乱停车、占用盲道等行为严格处罚,对公共环境基础设施进行修复、整治。提高市区重要路段和主要交叉路口公益广告的比例,为市民出行营造一个优美雅观的环境。

  长效管理:

    让城市之美永不褪色

    从全面找差,到全面整改,美丽的城市更有了神彩;如何让城市的美、城市的神永不卸妆永不褪色,怎样实现长效管理呢?

    全市百姓在盼着,市委政府在想着。

    城市管理加强硬件建设,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老城区的排水,老新村的管网,老巷中的窨井盖,愿意在这些地方花钱,才能看出一座城市的尽心。常州完成了388条背街小巷整治和103家菜市场的全面改造,中心城区1096座公厕全部更新改造并免费开放,建成库容量达到450万立方米城市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工程,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置量占总量的93.3%。完成1000多万平方米、125个老小区的综合整治,50万老小区居民受益。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每月召开城市长效管理点评会,并把所有地区、所有部门的得分,向全社会公布出来;同时,创新管理手段,实现建成区数字化城管全覆盖,我市被评为全省优秀管理城市第一名。

    交通管理舍得投入并探索科学的方法:“上了公交车,四五十里路也只要6角钱。”常州在全省率先建成快速公交一、二号线及6条支线,初步形成快速公交骨架网络,市区行政村公交通达率和居民小区公交线路覆盖率均达100%。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2辆的常州,居民公交出行率达到25.8%,市区高峰时段机动车平均时速达29.2公里。常州由此获得“全国交通畅通工程”A类一等管理水平同类城市第一名,成为全国“不堵城市”的建设样本。

    环境改善和保护,采取堵疏结合、铁腕治理:本月初,常州通过了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标志着常州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全市共劝退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626个,关闭1158家化工等污染企业,全面停批造纸、印染、电镀以及其他排放含氮、磷等污染物的企业和项目。全面实施太湖治水,推进市河清水,开展蓝天工程,实施宁静工程,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全市已建成投运46座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以及工业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累计建成污水收集管网3531.4公里,全市37个镇的镇区生活污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

    绿化管理建立公益事业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机制:目前,常州市区共有主要公园、绿地64处,是全省第一个市政类公园全部免费开放的城市。走进常州,“不管省道国道,条条都是绿色通道;不管道口路口,个个都是绿色窗口”。并且,建成了3个省级园林小城镇、14个市级生态园林镇、66个生态园林居住区和445个生态园林单位。这一切,让不是山水城市的常州,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全市还通过组织引导、自发形成,建立了市民文明、慈善、志愿服务的“爱心机制”:优美、干净、安全、便利的城市,也不知不觉影响着百姓的生活习惯,市民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人际交往谦恭礼让,公共场合遵纪守序。常州的慈善基金机制在全国影响巨大,基金规模也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每年救助人数已达2万名;22万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大街小巷;24万共产党员连年来开展“党员进老区,万人帮万户”活动;城区人均无偿献血量居全省第一,街头献血点和献血屋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深切感受到这些后,在常州生活了21年的新市民李详,日前给媒体发了一条短信:“高架路、平常路,路路流光溢彩;居民区、商业区,处处树绿花香;本地人、外地人,人人都讲文明。常州,你太棒了!”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