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市教育局帮困办,燕之窝总经理王绚艳将5万元爱心款,送给了10名优秀贫困大学生。
由晚报与市帮困办联合发起的2011阳光助学行动,开展一个月来,已收到善款151700元,登记在册的36名贫困生中有23个得到了资助。
发动社会力量来帮助贫困大学生,这是第三年了。帮困办负责人董雅芬说,今年爱心传递还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资助的单位、个人愿意为准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此外,不少资助者和学生结对,表示要将爱心长期延续下去。
爱心传递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有的愿意给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捐款后,王绚艳特意给每个学生发了张名片,她真诚地对孩子们说,“今后遇到困难,随时和我联系,尽量给你们解忧。”
这个美丽的女人说,看了这些学生的资料,心理很不是滋味,希望能以绵薄之力给与帮助。她还当场给孩子们承诺:燕之窝提供暑假工岗位,如果有需要,可以来锻炼。
以现金的方式资助,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燃眉之急,而提供实习岗位,则是爱心传递的另一种形式。
上周四,晚报刊登了部分学生的资料,一位马先生随后联系了帮困办,指定要帮助其中两位学建筑专业的,不过由于能力有限,最多每人只能捐助1000元。
这位先生是新市民,是建筑行业的一名普通员工,现已在常州安家落户,房贷还没还清。鉴于这种情况,董老师建议说,心意是领了,但还是要考虑个人实际情况。他不甘心,又提了一个点子:建筑学是很专业的,入行前最好要实习锻炼。大学寒暑假期间,这两名学生如有需要,他可以帮忙安排实习岗位。
不少捐助者承诺,要将爱心长期延续下去
帮助并非一时,而是将爱心长期延续下去。在捐助者的队伍中,不少是帮困办的老朋友了。
热衷公益的常州金店,连续3年来,每年都会拿出5万元捐给贫困大学生,至今已经有近40人受益。还有一位孙先生,今年也是第二年献爱心了,去年他在资助一名贫困生时就承诺,4年学费全包了。
这样的热心人,今年也有。67岁的杨先生,一直有资助贫困生的心愿,在看了晚报的相关报道后,第一时间给帮困办送来了5000元。他说由于家境贫困,自己在读到高二时被迫辍学,寒门学子的滋味深有感触,“不为名不为利,只想给学生切切实实的帮助,至少他4年的学费不用发愁。”
捐助者都很低调,担心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而不要求见面
来捐款的都很低调,绝大多数硬是不肯留名,但因为要开票据,最多只透露一个姓。
在捐助信息登记表上,有两个留下了同一个名称——心灵驿站。联系上其中一位,是位男士,他一再强调不要问他的个人信息,只是说“心灵驿站”是一个群名称,群友是10来个羽毛球爱好者,不定期打打球、聚聚餐。前段时间,大家不谋而合:从会费里省出一笔,捐给贫困学生吧。
对于受助的学生,多数捐助者都不要求见面,“到时怕孩子会尴尬,增加心理负担,只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一名捐助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