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恰县人民医院是我市卫生系统对口援建单位,昨天,由该院医护人员组成的考察团抵常。期间,被誉为“白衣圣人”、“马背医生”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乌恰县人民医院原院长吴登云,应邀在市一院为我市卫生系统工作人员作专题报告,引起强烈反响。
吴登云是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时,吴登云志愿到祖国最西端的乌恰县工作。“乌恰离家非常遥远,回家一趟要15天,一来一回就要1个月。当时也想给爸妈写信,但又怕他们为我担心,后来看到毛主席的一幅题词‘既来之,则安之’,我想这对我非常有用。”就这样,吴登云在乌恰扎根下来。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自学少数民族语言,了解医务工作常用词发音,以方便与当地病人沟通。
初为医生的吴登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病人,有麻风、阑尾炎、宫外孕等等,每次他都倾尽全力医治,但让他痛心的是,由于条件艰苦、设备落后,很多原本可以救治的病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像阑尾炎,如果是在城市,很容易就治好了,但在那里就成了不治之症。所以我想,如果我在这儿,一定要治好阑尾炎这样的病。”虽然在学校学过相关知识,但要用于实践毕竟还有差距。为此,吴登云养起了狗,通过在狗身上做手术,掌握阑尾切除、胆囊切除、胃切除、肠切除等手术,挽救了一批病人。
昨天,最让在场的医务工作者唏嘘不已的是吴登云曾经自己割下自己的皮,成功救治了一位小病人。那是一位全身50%以上皮肤被烧焦的2岁小男孩,虽然已经做过多次手术,身上仍然有巴掌大的创面没有愈合。吴登云起初想从孩子父亲身上取皮进行手术,没想到对方因为害怕,临阵退缩了,于是他决定从自己身上取皮。“手术室护士听说我想取自己的皮,拒绝配合,我只好自己给自己注射麻药。”他在自己大腿和小腿上果断下刀,取下了13块邮票大小的皮肤,接着,又拖着麻醉的双腿走上手术台,把自己的皮肤植到幼儿身上。幼儿得救了,如今已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
在乌恰,为了抢救民族兄弟,吴登云还先后无偿献血33次计7000多毫升,各个乡都有他输过血的病人。只要有病人求医,不管多远,都随叫随到,遇到经济贫困的病人,他还帮助垫付医药费。乌恰县地广人稀,牧民缺医少药,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吴登云每年都要花三四个月的时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深入到牧区巡诊和防疫,足迹踏遍了全县9个乡的30多个自然村。他还精心培养少数民族医务骨干,10年间,他先后送50多名柯尔克孜族医生外出进修。
“病人到医生这儿来看病,他对医生抱着很大的希望,因为医生关系到他的健康甚至生命,生命只有一次,是最宝贵的,所以医生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我们医院有一句口号:病人有1%的危险,医务人员要100%警惕;病人有1%的希望,医务人员要100%努力。”昨天,吴登云用这句话与我市医务工作者共勉。
现场,我市医务工作者深受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