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梁恕涛是常州市公路运输有限公司的退休职工,他还有个特殊身份:常州“我爱我家”城市管理“找差团”团员。9月中旬,全省城乡建设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常州举行,听说与会者对常州城市的整洁、舒适、清新、文明很有好评,梁恕涛是那么高兴和满足。像梁恕涛这样很在乎外来人评价、对自己的城市充满责任的居民,现在在常州已不可计数。
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说,城市文明,评判者是群众,建设者是群众,受益者也是群众,而文明创建中的任何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都会脱离群众,只有从群众需要出发,群众才会参与进来,群众参与了,城市才会一直文明下去。
问需于民,
在百姓呼声中找准“第一职能”
“和我老伴一起出门,她总嫌我走得慢,因为我总要盯着四处看,随手捡垃圾、纸屑。”梁恕涛说。去年1月13日,一则特别的公告出现在媒体上:常州市政府招募城市文明“找差团”,梁恕涛报名加入了。找差团成员人手一本工作手册,找差范围是全市300条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6个城市出入口,巡查内容则分为市政、交通、环卫、广告店招、园林绿化等10大类。找差团记录下来后,由专门部门梳理制定整改,整改后再由“找差团”成员上路验收,目前已经整改了7243个问题。
“文明不文明,群众来测评;满意不满意,群众说了算”,这句百姓口中的顺口溜已渐成常州考量文明创建的标尺。“马路市场”是去是留,听证会上百姓当家;道路堵点在哪里、城市功能规划是否得当,“市民规划师”出谋划策;“民心工程”项目确定,百姓投票进行表决。“知屋漏者在宇下,原汁原味听民生。以人为本、以差促改、以虚促实,主线始终围绕着百姓呼声、市民需求去做。”常州市委副书记、市建设文明城市指挥部总指挥邹宏国如是说。
走进常州清潭三社区,忙碌了一天的社区书记正在记录民情日记。这次记录的是社区“好习惯四点钟课堂”的运作情况。为了方便上班族,社区组织退休教师、党员志愿者帮助放学后的小学生辅导功课,让孩子有个好去处。“一邻一里,当系社会和谐,半忧半愁,恒念为民解难……”翻阅王瑛的民情日记,从帮扶低保户、困难群众看病到建小区健身广场、车库,从解决垃圾乱堆放到疏通下水道,甚至还有给老人修助听器、教育“啃老族”等家长里短都有记录,虽都是些芝麻绿豆大的事,但“小巷总理”们为百姓奔忙的身影跃然纸上。常州市民政局长张哲浩说,社区是城市运转的基石,也是功能齐全的小社会,成为承载群众利益、反映民生诉求、提供公共服务的直接渠道和载体,越来越需要成千上万的社区人来共同参与,常州已经形成了以楼长、社区党员为核心层,以积极分子、志愿者、社会工作者为紧密层,以社团、企业、社会组织为外围层的“同心圆”。
创设民标,
“无痕化管理”让城市之美永不褪色
“Hi,everybody,nice to meet you here”,9月18日,常州电视台英文栏目主持人汪健发现自己开办的外国人社区博客里来了一位“粉丝”。常州代市长姚晓东用地道的英语,向老外们打起了招呼。原来,姚晓东收到了一份威廉姆斯教授代表外国人社区的来信,他特意上来听取老外们对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为何街上看不到交警却道路很通畅?为什么不见小贩乱摆摊,市容整洁得让人羡慕不已?建好咱们的城市,管好我们的家园,常州在推动交通出行有序化、城市管理长效化、社会管理创新化等方面积极听取百姓意见,汲取百姓智慧,在全省率先创设了一套“民标体系”,做到“民标天天达”,带来了后期低成本、高效率的文明管理。
走进常州城市管理信息化中心,“12319”平台正在受理市民反映:荷花池街道附近发现一包暴露垃圾。不到半个小时,网格负责人谢东来通过“城管通”上传了处理清洁的现场图片,任务OVER。“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化管理,能增加城市发展红利2.5—3倍。”常州城管局副局长陈建伟告诉记者,现在的城市管理,不差钱不差技术,关键是靠一套好的制度,从而把城市管理从突击应付检查中解放出来,做到了随时控、随时管、随时查。
常州创造性的“放权归并”,把城市日常保洁、“五小”行业、菜市场、交通、河道、绿化、住宅小区、废品收购等原本属于13个职能部门的事务“收纳”到一个平台,建成了“区域全覆盖,市、区、街同步”的“数字城管”系统,包括7大类、98小类共计87万个数据,涵盖老百姓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一批考评员通过暗访,每个月对五个区进行考评排名,绩效成果与领导干部工资、官帽挂钩。武进雪堰镇从制度创新入手破解“干净一阵子”,归并了城管、环卫、绿化、市管等7个部门职能,把“多头管理”扎成“一把扫帚”。雪堰城管中队队长姚国兴颇有底气地说,“你们随时来,我们这里都是这么干净。”他还推行了“市民休息我上班”的时间表,把城市管理“生物钟”提前到6点半,在市民醒来后还一个清洁的早晨。
点滴善举,
涵养城市气质拉动文明“内需”
6月15日,常州钟楼区西林村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是美国伯克利大学全球都市研究中心博士汤丽娜。汤丽娜此番慕名来到西林村的道德讲堂,听了董霞敏、戴亚芬两位普通村民的道德故事,还请翻译把道德格言墙上标语逐字逐句记录下来。她说,这样的道德“教堂”,让人净化心灵,这种价值观是没有国界的。
用核心价值提升全民素质社会管理,其核心是人。今年,在中央文明办的大力推动下,由常州首创的“道德讲堂”已经列入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道德讲堂”在常州已开办了500余所,举办讲座10000余场,评议推选各级各类好人3600余人,受众超过百万人次,“崇德尚善”蔚然成风。
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缨介绍说,台上台下都是熟面孔,话里话外都是身边事,赋予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真实的人格力量和具体的精神内涵,“道德讲堂”如同一把尺子,量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让人在参与中认知、感悟、提高:“道德讲堂”又如同一面镜子,让人从中看到真善美;“道德讲堂”还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沟通的渠道,让人直抒胸臆、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让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好人多了,风气更正了。素质高了,形象更美了。在“道德讲堂”的作用下,许多默默无闻的美德善举被挖掘发现、宣传推广:常年担任空巢老人“管家”的徐琴秀;冒着严寒勇救落水少女的温州商人林建利;丈夫遭遇车祸昏迷、四处借钱结清20多位工人工资的“信义妻子”虞菊伢;四川打工女龙武英在弥留之际,毅然决定捐献眼角膜,“因为常州没有将她当外人”……这一件件感人的“小人物”的“小故事”,在全城传为佳话。
“道德讲堂”,这种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的链式传播,为常州的发展累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道德能源”。城市品格,不是一景一物,是融入市民生活的一种共通的态度与气度,一种相近的价值取舍,不约而同的行为方式。从“道德讲堂”里透出的平民小善,正汇聚成浩瀚的大德之海,刷新出常州这座城市的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