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内容
91岁的吴任兴,为邻居设藤椅休息区“扯老空”
发布日期:2012-02-21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虽然天气还没完全放晴,这一天,有不少老人围坐在清凉新村36幢西边的藤椅上唠着家常。老人们之所以能如此惬意地坐在这,都归功于91岁的吴任兴。“以前我们要自己从家里搬凳出来晒太阳,吴师傅看见我们年纪都大了,行动不太方便,所以就把自己的藤椅贡献出来给大家休息。”一位阿姨说。

  吴任兴从家里搬到这里的藤椅一共有26张,这些藤椅,都是老吴从外边捡回来,一张张修好后,放在这让它们变成公共座椅的。

  第一张藤椅:从湖塘桥搬回清凉

  说起第一张藤椅,吴任兴记忆犹新:六年前,他去女儿家吃饭,在女儿家附近的垃圾箱边看到了一张被人扔掉的藤椅。虽然有点破,但是修一下还可以放在外面让大家坐坐,于是老人让女儿开着车子把藤椅送到了自己家中。第二天,老人就自己动手修补起来,谁知这一修,就修了6个年头。在以后的日子里,吴任兴和周围的邻居到处收集废弃的藤椅,拿回家修补,然后再放去外面给居民们休息。

  刚开始,因为从未接触过编藤椅,吴任兴只能自己慢慢去摸索。所有的材料工具都是身边的“废物”:靠背上的藤条散了,就拿包装箱外的白色编织带给补上;凳脚不牢了,就拿工地上捡来的竹签在火上烧软、掰弯再固定;扶手上的藤条掉光了,就拿别人不用的丝带给绑上……这些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很繁琐。特别是对于八十几岁高龄的吴任兴来说,更是一个挑战。就拿固定竹片来说,吴任兴解释,一条竹片最起码要绑三根铅丝,而绑铅丝的洞眼都是他用剪刀一点一点钻出来的,刚开始钻的手都破了,最后起了老茧,也就没感觉了。“一开始我看他手掌每天都通红,也会心疼。但是他总是说没事没事,我也只能随他去了。”在一旁的老伴宋奶奶说。

  藤椅配套:坐垫靠背挡风布样样齐全

  现在,摆在外面的藤椅已经有26张了。这26张藤椅虽然每张都不一样,有的看上去甚至有些“破旧”,但是吴任兴还是很用心的“照顾”着它们,让居民们可以坐的更加舒服一些。天气冷的时候,吴任兴就在藤椅上铺了一层海绵坐垫;有的公公婆婆年纪大了腰不好,吴任兴还给他们准备了靠背枕;冬天风大,吴任兴还在两边围起了档风布;每过一段时间,吴任兴和老伴就会从三楼上背下两桶水,拿着刷子给藤椅们“洗个澡”。

  “这些藤椅就像他的孩子一样,吴师傅宝贝的不得了。上次有两张比较新的藤椅不知道让谁拿回家了,吴师傅‘肉痛’了一个礼拜。”坐在藤椅上晒太阳的李婆婆笑着说。

  遮藤椅的“雨披”:老两口一针一线缝上去

  随着藤椅队伍的慢慢壮大,保管藤椅又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放藤椅的人行道是露天的,一下雨,这些藤椅怎么处理就成了难事。吴爷爷又动起了脑筋,帮这些藤椅做了件“雨披”。

  “雨披”的原材料是用的人家废弃的广告喷绘布。为了让它更好地防水,吴任兴和宋奶奶特意赶到礼嘉一间雨披厂把一块块喷绘布加工拼接在一起。雨披拿回来后,还要把它固定在墙上。吴任兴在墙上定了一排钉子,绑上铁丝,再和老伴一起一针一线把“雨披”缝上去。

  说到缝“雨披”,吴任兴向记者展示起他的宝贝:用伞骨制成的缝衣针和工地上要来的塑料线。因为“雨披”的材质很硬,一般的针线不可能把它固定住。吴任兴看到家里的雨伞伞骨一头有个大点的孔,就把它拆了下来,把另外一头磨尖了,特制的缝衣针就做好了。“这个线我可是找了很久才找到合适的。以前用的是粗的棉线,但是没多长时间就会断掉,又得重新再缝。有一次我在散步,看到工地上的护栏那里有粗的塑料线,我就厚着脸皮向工人拿了一点。拿回来以后,我又一点一点把它剪开,弄成正合适的粗细。”吴任兴仔细地解释着。

  有了“雨披”,藤椅就不用再风吹日晒了。每天太阳一出,吴任兴第一件事就是下楼把“雨披”卷起来,晚上等大家都回去了,吴任兴又把它们放下遮好。

  “其实我也没有做什么,只是想让老邻居们有个休息的去处,能坐着说说话。”看着周围的邻居都陆陆续续回家吃饭了,吴任兴也起身把一张张藤椅重新排好,慢慢扶着老伴上楼去了。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