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学雷锋”活动总会掀起热潮。但对不少人来说,“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早已成为一种长年累月的习惯,他们扶贫助困、无偿献血、照顾邻里的举动都长年坚持,不会停止。
临时“插队”的义工,大别山常州“爱心往返”
2007年,因为自己一个帖子,热心市民“一呼百应”捐骨髓的爱心壮举让当时还只是义工联盟“盟主”的孔源在朋友的启发下创办了今天的“常州市义工联合总会”,从最初的50多人,发展到今天已有注册义工2万多人。
孙先生和儿子冬冬是义工联的新面孔。去年暑假,他和朋友从网上了解到市义工联正组织到大别山开展助学活动,准备带孩子一起参加,谁想大部队已经出发,孙先生就和朋友带着两家的孩子,自己开车临时“插队”。
在大别山,孙先生和朋友结对的一户人家有三个孩子,“大女儿12岁,还有一对龙凤胎,才两岁多。”一周的时间里,龙凤胎中的小男孩咳嗽一直不见好,想到山区里医疗条件差,朋友便建议把孩子带回常州看病。结果,去的时候是4个人,回来的时候变成了7个人,孩子的妈妈、姐姐也一起来了。
到了常州一检查,是肺炎。孩子住院一周多,孙先生和朋友两家每餐给他们送饭,冬冬还带着玩具到病房里陪小弟弟逗乐子。朋友家里正好有长辈去世,家里医院两头忙。等到孩子恢复健康,两家人才把他们送上了回程的火车。
如今,孙先生和朋友还常打电话去大别山问候。孙先生说,今年夏天,他们还准备回去“探亲”。
他17年无偿献血38次,以另一种方式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
对大多数人来说,献血可能只是一两次的特殊经历,但对47岁的韩正平来说,却早已成了一种习惯。
韩正平是市中医院机修班班长,工作中并不直接面对病人的他,以另一种方式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从1994年到现在,他已累计献血38次,其中献全血11次、献成分血17次,相当于献全血16400毫升。2002年,在常州市红十字会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中,他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和眼角膜捐献志愿者。
在医院工作,耳闻目睹,韩正平比一般人更明白“救命血”在治疗和抢救中有多重要。他对第一次的献血经历记忆犹新:1994年的一个休息日,他来到中心血站要求无偿献血,医生看他的眼神却都很怪异。原来,当时虽已提倡无偿献血,但一般都是由单位组织献血,主动无偿献血的个人凤毛麟角。韩正平记得,那一次捐了200毫升血,心里还真有点儿紧张。
几次献血之后,他便索性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了市中心血站,只要血库有需要就可随时联系他。2000年,韩正平荣立三等功,2004-2005年荣获全国献血银奖。
“我不能到一线去抢救病人,但我有个健康的身体,也可以为病人做得更多一点。”每每有人问起,为什么坚持十几年无偿献血,他总是这样回答。
上任不久的新楼长,已被居民当成了家人
去年10月,天宁区茶山街道工人新村二社区楼长“换届”,65岁的蒋林兴从80岁的赵海荣手中接过了已记录了10年的“楼道居民情况记录簿”。赵海荣说:“老蒋,我考察你好久了,重任就交给你啦!”
老楼长的眼光准得很。蒋林兴的热心肠,在居民当中一向有口皆碑。当上楼长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去聊天,听听大家的想法和需要。给老人家整修房屋,修理自来水龙头,修理门铃,他都是招呼一声就到。楼内一位小伙子,父母都不在了,生活很贫困,蒋林兴照顾备至,让他安心完成学业。最近,小伙子被单位派去泰兴工作,临走前把房子委托给蒋林兴照看。“他像我的家人一样,什么事托给他都放心。”
老小区的自来水管、落水管和龙头磨损多了,总会漏水、破裂,邻里之间从前常常为此口角。蒋林兴得知后一言不发,先自己跑去现场,动手把能修的都修了,修不了的就想法子请专业人员来处理。涉及到楼上楼下共同维修的,他又费心费力做沟通工作。
前段时间,楼道停车库屋顶被大风吹出一大口子,水泥瓦摇摇欲坠,危险得很。蒋林兴上上下下跑遍了楼道所有住户,发动大家集资改造车库顶棚,最终成功筹得了3800元维修费,将屋顶全部更换成彩钢瓦。就在屋顶换新的当天晚上,暴雨袭来。居民们说,现在只要一发现类似问题,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蒋林兴。有他在,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什么矛盾都能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