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内容
这里的舞龙是四爪的,这里的舞狮北宋时就有了
发布日期:2012-07-30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龟腿鹰爪,能伸缩,善抓钩

  舞龙灯,也许你看得不少了,但一般的龙灯都是没有脚爪的,长着4只爪子的龙灯,你见过吗?这四爪神龙就是新北区孟河镇的太平神龙。

  孟河的四爪神龙起源于清代时期的孟河西林寺(土地庙)。清代晚期,老孟河人有调麒麟的风俗,这种麒麟其实就是传说中的麒麟、天禄、貔貅、辟邪这4种动物的抽象结合体,民间多作为祈福吉祥和辟除邪恶的象征。当时多有好事人在农闲时分扎制草龙、纸龙、布龙用于玩耍。有聪明手巧者根据图腾原型反复扎制,最后扎成了“一龙二柄三披四爪五节”的四爪龙。上世纪30年代前后,有爱好民俗戏乐的乡绅、商贾出面资助,支持改扎“九节”四爪龙,就此命名“孟河四爪太平神龙”。改革开放后,龙身再次延长,变为11节。

  以前龙身只有5节的时候,身短,爪也小,除龙头和龙尾用手柄外,中间3节只好用披肩代替,人是躬在披肩里的,把布搭在胳膊上伸缩,便象征龙爪了。后来龙身发展成11节后,龙的整体大了,原先的四爪短小,比例不合,如果再用龙衣披肩、两手套爪,样子会很难看,所以从1971年以后,龙爪改进成1爪1人2手柄,一柄托住龙身,另一柄用来调爪,四爪的腿长也逐渐变成了1.8米,并且是龟腿鹰爪,能伸缩,善抓钩。

  四爪神龙有着一套规范的套路和布阵演练艺术,以衬托出龙的神奇风采和磅礴气势,包括一字长蛇阵、二龙喜珠、三雄镇宅、四门龙阵等,一直到十面埋伏。比如一字长蛇阵,原是龙队在窄小道路和街道上行进的阵容,青龙居前(由吊杆珠引领),黄龙在后(由手拍珠引领),阔步前进,黄龙边演边退,青龙勇猛直追。孟河历史上有多次关于太平四爪神龙的记载,比如1934年10月,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设“孟城镇”,命名剪彩当天,太平神龙巡演全孟河城,举行“开四门”典礼;1940年清明节,太平四爪神龙参加群龙争霸会演,技压群芳,争得霸主地位。1957年至1976年近20年之间,太平神龙被迫中断。直到1979年国庆,才重获新生。

#p#

 

 

  69岁的调龙珠人,还会亲手扎制龙灯

  一条青龙、一条黄龙,上下翻飞、追逐嬉闹,煞是好看,69岁的恽银川头扎蓝巾,手拿一柄龙珠杆,口衔哨子,两条龙便随着他手中龙珠杆的翻飞和哨声的起停,不断变换着阵势。调龙珠的人,必须熟谙演练技艺和步法技艺,并能引领二龙的礼仪谦让以及演练结束时,按套路收队的规矩,所以说他是龙队的灵魂也不为过。

  恽银川的父亲当年就是调舞四爪龙灯的领头人,而恽银川还是十七八岁的少年时,就跟着父亲学调舞龙灯了。他说,一支龙队里,龙头、龙爪、龙尾这3个部位是最累的,特别是早先的龙头重达86斤,托举龙头的柄是实木的,里面还要再穿木板以支撑龙头,那可绝对是个力气活。后来改良成毛竹的,逐渐减轻到40多斤、30多斤,一直到现在的12斤。

  孟河太平神龙是孟河新年拜年必不可少的重头戏,最忙的时候一般有3个时段:从春节开始一直到正月半;二月二龙抬头;农历9月半的孟河庙会。整个孟河街就在热闹喧嚣的锣鼓声中走街穿巷舞龙灯,所到之处,村民们前拥后呼、欢天喜地,有时孩子们看不够,还要拉着大人,跟着舞龙队跑到各个村庄追着看。

  值得一提的是,表演所用的两条龙,都是恽银川自己一手扎制、绘画而成,耗时半年之久。

  源于北宋习武之风,3年前恢复

  在孟河固村巷的村委大院里看到这两只青狮的时候,它们只是静静地趴在地上,一点看不出兽中之王的勇猛威风,甚至还有点儿憨态可掬。可是等到舞狮人一钻进狮皮,锣鼓点儿响起来,你看吧,它们简直就像被赋予了生命:腾挪,跳跃,翻滚,嬉戏,摆头,张口,摇尾……记忆里,儿时跟着大人围看舞狮表演的那种快乐,好像一下子被唤醒了。

  太平青狮起源于北宋年间,当时长江里经常有倭寇上岸骚扰掳拐村民,老百性为了防身自救,习武成风,舞狮既有祈福辟邪的意义,又能强身健体,所以逐渐流行开来。后来毁于文革,2009年得以重建与恢复。

  74岁的巢正荣是土生土长的固村巷人,参与了太平青狮的恢复与重建。太平青狮,身上的颜色为什么是青色的?他解释道,“青云直上”、“青睐”、“青丝”……“青”色代表着吉祥与美好。两只青狮,一雄一雌,从外形上怎么区分?雄狮头戴大红花,身披红飘带,额头有个“王”字;雌狮则头戴绿色大花,身披绿飘带,额头上有个繁体的“万”字。

  在巢正荣的记忆中,50年以前,固村巷的青壮年男性村民中,95%的人都会舞太平青狮。太平青狮在当地的名气是响当当的,1950年还受邀去苏州表演过。以前的狮子的狮身和狮头是用附近山上的黄泥、石膏和麻布混和制作而成,虽然坚固,但非常沉重,光狮头就有30多斤。恢复重建后,他和另外几个老的舞狮人几经研究,改用玻璃钢制作身体和头,现在狮身重33斤8两,狮头重8斤8两。

  75岁的巢银松回忆少年时跟着师傅学舞狮,“要是不好好学,要被师傅打的”。太平青狮的狮头在文革中被焚,巢银松的父亲就是舞狮高手,为此心痛不已,去世前还特意把他叫到身边叮嘱:一定要恢复太平青狮!2009年农历9月半,孟河庙会,太平青狮在文革被毁后,首次恢复表演,巢正荣回忆当时的场景,“街道两边站满了人,狮子到哪里,人群跟到哪里。开心极了,热闹极了!”

  “在外是人,一钻进去,就要变成一只狮子”

  现在太平青狮的整个舞狮队包括旗鼓队在内,共有39人,从20多岁的小年轻到50多岁的大伯都有。在巢正荣看来,舞狮是有技艺高下的,“在外是人,一钻进去,就要把自己当成一只狮子。”

  一个人立在前头举狮头,一个人躬腰在后做狮尾,要舞得好看,两个人一定要配合好,动作要协调,就像一个人似的。高手往往擅长表演小动作,也就是能够表现出狮子的神态、感情、人性化的一面,比如相互舔舔毛、眨巴眨巴眼睛、蹭蹭痒啊什么的。舞狮动作里,有一些专业术语,像开四门、鲤鱼过坝、双狮沐浴、黄龙脱壳等等,比如双狮沐浴这个动作,要求双狮伏地,公狮居左,母狮居右,锣鼓声起,双狮站立,对合打招,相对亲昵、相互舔毛。然后双双伏地,自里向外、自外向里翻滚数次,这一动作要求翻滚自如,毛衣不乱,并且要摇头摆尾,挤眉弄眼,情趣盎然。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