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出行 >> 内容
诠释不离不弃 环卫工薄树林:带着养母去扫街
发布日期:2012-01-17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过了高架桥,车辆很快驶入武进区湖塘镇三勤村。冬日的暖阳铺晒着乡村的风光。村口小店店主热情地告诉记者:“差不多这个时候,他们母子就快经过这里了!”

  果然,一辆蓝色的三轮电瓶环卫车渐入视线,儿子薄树林载着养母徐锦英由远及近,迎着太阳,眯着笑眼,翘着嘴角。

  这是一对不寻常的母子。半个世纪前,她给了他一个家;半个世纪后,他成了她唯一的依靠。年幼时,她含辛茹苦;年老时,他不离不弃。为了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养母,薄树林无法“高就”,最终欣然带着娘亲去扫街。

  8个月大时,送到苏北养母家中

  1958年,薄树林出生在湖塘三勤村一户刘姓的人家,由于祖辈“成分”不好,家道中落,薄树林的降生无疑让这个已经有两个儿子的家庭负担更重。迫于生计,薄树林的亲生父母忍痛把出生25天的他,送到了坂上村一户何姓人家,换回一个女孩。

  这个互换孩子的决定,改变了薄树林的一生。婴儿时期的薄树林因为太瘦弱,何家担心养不活,没过几天就趁着夜色把他送到了大队会计家门口,算是把抚养责任交给了当地政府,同时另抱回家一个差不多大小的男婴,以致刘家在之后几十年一直误以为亲生儿子在何家“过上了好日子”。

  大队会计家中孩子多,条件也不好,只能尽全力拿出家中的积蓄和粮票,把薄树林送到公社托儿所。在公社大家庭的关爱下,薄树林不仅没有“养不活”,反而长得胖乎乎,十分惹人喜爱。8个多月的时候,一个机缘巧合,公社干部通过亲友,帮他在连云港找到了一个新的家,薄树林说,“养父母膝下无子,所以公社干部放心,不担心我去后会吃苦头”。

  事实上,养父母,尤其是养母徐锦英对薄树林视如己出,家境贫寒,偶尔有些好吃的,总是让孩子多吃点。难能可贵的是,养母顾不得养父的反对,辛辛苦苦攒钱,坚持供薄树林读书,“很多年后才明白,养父为何反对我读书?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差,都担心自己活不长,收留我时,养父已经36岁,他觉得即使把我培养成人,也不一定能享到我的福。”上学的道路坎坷崎岖,养母总是穿着钉鞋,驮着儿子上学、放学,儿子既懂事又孝顺,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人非草木,看着乖巧用功的养子,脾气暴躁的养父嘴上仍责怪养母,心里却默认了把家里的钱让孩子读书的事实,乡下孩子多数只能吃山芋、馒头糊口,养父却专门为薄树林买些大米改善伙食。

  大概在薄树林就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太平的日子被一石击破。他说,一次父母亲吵架,父亲迁怒于他:“你不要在这个家呆下去了,你是我抱来的,现在就把你抱回去!”眼前的父母竟然不是亲生父母!当头一棒后,薄树林还留意到村人的流言:自己是人家遗弃的私生子,结果被薄家领养了。

  在宗族观念强烈的农村,“一定要找到亲生父母”的想法从此扎根于薄树林的心田,碍于养父母的恩情,他坚持到1992年养父去世后,才踏上了认亲路。那时,薄树林已经在当地成家立业,他任教于新庄中学,妻子务农,育有两女一男。

  34岁时,带着养母回常认祖归宗

  当然,回常认亲前提是养母同意,“当时她的脑筋还很清楚”。

  薄树林问:“我要不要去找亲生父母亲?”

  养母思考了一会说:“你还是找好,人往高处走,苏南毕竟比我们苏北生活条件好,孩子们在那边读书也容易有出息。总之只要你们好,我随便怎样都无所谓。”

  “如果找到了,你跟不跟我走?你跟我走的话,我就到那边去,你不跟我走的话,我就不过去了。”

  “我跟你走,我跟你一道去。”

  当时已68岁的养母为了成全儿子的心愿,为了儿孙的前途,毅然决定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离开熟识的远亲近邻,前往陌生的地方居住。

  然而寻亲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年的“中间人”已杳无音信,仅有的线索是听说早年一封信中曾提到“坂上、团结大队、妇女主任”等字眼。通过电话查寻,无奈两地方言差异太大,武进坂上人根本听不懂薄树林在电话中说了些什么。巧的是,薄树林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则简讯,“好像是在《扬子晚报》上看到的,内容记不得了,但从中了解到坂上有一位名叫杭中全的人武部长”。于是,薄树林写信给杭中全,告知自己的想法,并恳请他帮忙寻找当年的知情人。热心的杭部长果然辗转找到了知情人,并联系上了薄树林的亲生父母。至此,真相大白,薄树林的亲生母亲泪流满面:还一直以为他在何家,何家的那个孩子就是他,为此,还替他们造房子,给他们钱,总想着自己的小孩在那里。等薄树林回来,才知道何家的那个孩子并非自己的骨肉。

  “刘家三儿子回来了”,一大家子甚至乡邻都百感交集。叔叔、哥哥们以及生产队工作人员开始帮助薄树林构建常州的家。叔父把自己的房子腾出部分,借给他们住,还帮薄树林的妻子找了份工作;生产队则借了5亩田让薄树林先种着。难解的血缘和当地政府的温暖让薄树林一家很快在村子里自力更生、落户生根。后来,在叔叔兄长们帮助下,薄树林还盖起了自己的新房子。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借给薄树林的田被征用了。大家又开始想办法帮他找工作。原本打算让他干老本行,去当小学教师,然而“因为口音不同,学校里面教数学,小孩听不懂,听不懂没法教,我就放弃了。当时有好多年心里难受,晚上睡觉做梦还带学生呢”。

  为了支撑家庭开支,薄树林只能在环卫部门谋了份差事,“人家看我有点文化,就让我学会开轧压垃圾的车辆,在环卫所运输站工作,相对现在的扫马路要轻松,收入也要高些”。然而,就是这样的工作,也没能干长——随着年岁的增长,养母徐锦英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现如今,愿养母没病没灾多活几年

  老人的病情很快带来负效应——一不留神,养母跑到邻居家翻箱倒柜,把邻居的衣服当成自己的穿在了身上;别人家菜地里的菜,她拔回家硬说是她种的;好好的窗玻璃,无缘无故被她砸掉了;家里有用的东西被她扔了,外面没用的垃圾倒捡了回来……为此,薄树林夫妇一边好言劝解老母亲,一边还得不时向四邻赔礼道歉,好在邻居们都十分理解:“冲着他们夫妻人好,我们也不好多说什么。再说了,人总是要老的、糊涂的,他家老太太这么大年纪还能走动,我们说不定到了她这年纪还不如她呢!”

  在外面闯祸也就罢了,在家里也不消停,老年痴呆后的养母脾气越来越古怪,动辄对儿媳恶语相加,对此,薄树林的办法是:“老婆有些耳背,平时在家,我就故意不让她戴助听器,这样打个马虎眼就不会有矛盾了。”

  两次意外,让薄树林惊吓不小。一天清晨,薄树林发现养母不见了,原来老人家到菜田乱走,被蛇咬伤了脚,蹲在地里不能动弹。火速送往医院,陪护了整整一天一夜,薄树林心疼不已,没敢合眼。另一次是村里来了戏班子,薄树林夫妇忍不住前往观看,结果看完回家,发现养母已摔倒在楼梯口,额头上鲜血直流。

  怎样确保养母万无一失让薄树林伤透脑筋。妻子每天操持繁重的家务和自留地上的农活,已经疲惫不堪,随着第三代的出生,妻子又住到二女儿家帮忙去了。其他子女也都独立了,家里只剩下自己和养母,只能靠自己了,“我小时候,她不容易,把我养大,真的很艰苦。她养你小,你养她老,这是应该的”。

  于是,薄树林找到单位领导协商,必须带着老母亲一道上班。运输站的工作无法做到与养母寸步不离,只能当清洁工,清扫村道,只是收入要少些。薄树林认为,收入不是问题,比起以前的苦日子,现在已经很不错了,“只是希望老娘能没病没灾多活几年”。清扫村道驾驶的三轮电瓶环卫车空间狭小,薄树林总是把扫帚、垃圾筒等用具整齐地罗列摆放,尽可能多腾出些地方;找来海绵和人造革,尽可能把养母坐的小板凳改造得舒适一些。

  披着晨曦,薄树林带着养母开始上路,儿子扫地的时候,母亲要么规矩地坐在车上看着,要么跑到路边的草丛里帮着拣垃圾;晌午前夕,母子俩顺道到农贸市场买些小菜回家做饭,菜品不讲究以素菜为主,米饭却需要用电饭煲煮两次,确保米粒稀软;午休过后,再载上养母保洁村道;傍晚时分,简单地用过晚饭,儿子又搀扶着养母在村口散散步;天色完全暗了下来,母子俩返回家中,开了灯,儿子为养母烧水洗脚;半夜里,儿子还要起床两三次,把母亲踢掉的被子重新盖好……在规律和清贫的生活状态下,母子情深日复一日。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