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出行 >> 内容
全国仅存两部半的《淳化阁帖》在溧阳进行修缮
发布日期:2012-03-12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记者昨天从溧阳市别桥镇政府获悉,该镇就当地文化遗存——镶嵌于虞氏宗祠平房墙上的《淳化阁帖》,已拟定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方案,并邀请该市文广体局等部门实地调研,共商举措,以保护文物。

  被称为“法帖之祖”的《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拓片分赐给文武大臣。后来,宫中失火,拓印《淳化阁帖》的枣木原版,不幸全部焚毁。后世为摹刻、翻刻版本,其中尤以明代肃王府摹刻版本最为着名。溧阳市别桥镇保存的《淳化阁帖》就是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肃王府重刻的五套摹拓版本之一,是刻在石碑上的。

  全国至今共发现这种肃王府刻本《淳化阁帖》只有两部半,两部在西安碑林,半部在溧阳。目前,溧阳保存下来的有完整石碑47块、残碑71块。

  随着溧阳对《淳化阁帖》历史价值认识的加深,保护措施也逐步推进。1982年,该市曾采用化学方法加固;1993年,则对保存的房屋进行了简单维修,并经申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该市文化部门与地方政府邀请南京博物院专家前来进行墙面剥离,将阁帖由文保单位代收保管与专业修复。

  去年10月,溧阳市文化部门在尊重虞氏族人归还《淳化阁帖》意见和听取专家提议的基础上,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相关公司进行现场测量,依据相关历史资料、现状管理勘察资料、历史文献等,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

  记者了解到,此次修缮及整治方案,将依据历史资料,恢复虞氏祠堂原有形制,对现存的残屋进行落架大修,所有建筑按清式修复,所有材料均采用古建用料。按照文物保护的控制范围,作为环境整治的一部分,在南侧修建文化休闲广场,形式与建筑部分相协调,设有重檐六角亭一座、四角亭两座,以长廊相连,在长廊及六角亭南设景墙一道,墙面设砖浮雕,内容为别桥的历史以及着名人物等,以凸显别桥历史文化底蕴。

  链接一:

  溧阳《淳化阁帖》的来历

  《淳化阁帖》是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组织编集“出版”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书法集帖,编刻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刻版深藏禁宫秘室。共收入历代帝王、名臣和书法家100多人墨迹约420件,卷一为历代帝王法帖、卷二至卷四为历代名臣法帖、卷五为诸家古法帖、卷六至卷十为王羲之父子书。

  明朝时,赵王朱楝女儿精通诗词,擅长书法,特别喜欢三国时书法家钟繇的隶楷而临摹到可以乱真。其父就把皇帝恩赐的《淳化阁帖》肃王府刻本,搬到女儿院内供她观摩。到她出嫁的时候,又以此帖为嫁妆,陪嫁到了溧阳别桥镇虞家。此后,这部《淳化阁帖》就一直安置在虞家祠堂内。

  链接二:

  溧阳《淳化阁帖》为何仅存半套?

  咸丰年间,太平军四起,虞氏族人为保护它,明确责任,分而护之。太平军消退后,只有一半虞氏族人安然返乡,原先的全套《阁帖》仅存半套。

  1918年,虞氏重修宗谱时,将所存石刻镶于虞氏宗祠“庆远堂”平房的墙面上,藉以永存。

  抗日战争时期,虞氏宗祠大部分遭日寇焚毁,惟此平房幸免于难。

  “文革”时,造反派想砸掉虞氏宗祠的《淳化阁帖》,别桥公社一位负责人安排泥瓦匠,在这套石刻上粉刷上一层石灰,并写上政治性的宣传标语,才使其免遭被毁之灾。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