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出行 >> 内容
他们眼里:两位“公家的人”就是自家女儿
发布日期:2012-03-26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已届米寿之年的田振山老人和他的夫人朱兆勤,想让全市人民知道:“承蒙我们住地清潭新村三社区的领导王瑛书记带领下,所有同志对我们两个老人的关怀和照顾,我们两个老人很开心和快乐!”

  是什么原因让这对老夫妻如此感激不尽?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爱心故事?

  “照顾我们好得不得了,亲如一家”

  田振山夫妇时常念叨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王瑛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主任王鸿蕙,在他们眼里,两位“公家的人”就是自家的女儿:“照顾我们好得不得了,亲如一家。”

  听闻王瑛来了,闭目端坐着的田老先生伸手去除了定时未到的眼贴,老太太则放下手中的早餐热情迎接:“昨天防盗门换了新的,又好看又结实,又麻烦你了。”

  “应该的,这几天还会有人上门排电线,你们不必专门在家等,会提前打电话预约的。”

  事无巨细,往往自己还没想到,王书记和她的社区工作者们已经着手帮着料理,而且分文不取。不仅于此,王书记还时常嘘寒问暖,陪老人聊天,逢年过节组织老人聚餐等等。老人指着五斗柜上赫然摆放着的金婚照说:“这还是社区带我们去拍的呢。那一天,王书记专门包了一辆面包车,把我们几对老人带到照相馆,头一回穿这样的婚纱和礼服,比当初在乡下结婚时穿戴的大红衫裙、长袍礼帽好看多了!”

  田振山出生于扬州,成长于镇江,是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后辗转南京等地,最终落户我市。朱兆勤心疼地抚着老伴的脸说:“辽沈战役中打掉了六颗盘牙,腮帮子上至今还留着弹片呢。老头真是命大,面孔被打了个穿对过没事,腿上挨一炮弹,也没要截肢。”原来,老人在抗美援朝时,所幸军用水壶和棉裤“双重保护”,弹头没把腿骨打穿。

  苦尽甘来,朱兆勤说,虽然他们膝下无子,但生活在温暖的社区中并不寂寞孤独,“5点半或6点起床。上午锻炼身体,看电视,午休后下下象棋。三天两头,还会有社区志愿者上门看望我们,社区保健医生也定期来量血压听心律”。讲到养身之道,老太太滔滔不绝:“比如我现在吃的早餐,粥里和着黑芝麻糊,这份小菜是由肉松、虾皮、鸡蛋、芝麻酱调制,另外嫩姜少不得……”合理饮食、科学保健的经验之谈,有的源于电视节目,有的是老人们相互切磋“自学成才”,更多的来自王鸿蕙等社区医务工作者,“我们把王医生、王书记还有其他人的联系电话,都写在棋盘反面,一有需要就能找得到。”

  压力往往和良心如影随形

  红色的衣领,乳色的花边帽,在绿叶的映衬下,笑容格外自信而灿烂,年届花甲的王瑛用这样的相片作为QQ头像,Q名香樟树,Q龄7年,她勉励自己像香樟树那样,一身正气,充满活力,带给居民勃勃朝气。与相片上相比,眼前的王书记略有些发福,“并不比以前多吃,还是和以前一样忙,大伙帮我分析说我这是‘压力胖’!”爽朗的笑声令人振奋。

  对于一名社区工作者而言,压力往往和良心如影随形。王瑛对记者说,12年前,她到社区工作,本以为自己原来在企业积累的管理经验用于社区建设绰绰有余,未料千头万绪,不仅劳心劳力,还会有居民因不理解带给她的委屈,“不过,他们事后一旦明白我的苦心,都会来给我道歉,还成为社区工作的支持者,这让我很感动”。让她感动的还有社区老党员的无私奉献,“再热的天,他们搞卫生无怨无悔;再高的楼,为一份宣传单他们都坚持爬上去。十几年一晃而过,60多岁的已经70好几,70多岁的已经力不从心,甚至不在了。很多时候,我会回想他们在创建卫生、倡导文明、宣讲道德时奔忙的身影。”王瑛动情地说:“人心换人心,我自然而然就把心留在了社区。‘清三’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老小区,老年人相对居多,为他们服务就必须多花些心思。”

  清三社区有155位空巢老年人、55户独居空巢老人,为了给他们提供多渠道、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王瑛组建了“红枫爱心暖巢社”,由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邻里志愿者、学生志愿者,为老人提供爱心陪聊、家电维修、管道疏通、护送看病、打扫卫生、买菜做饭、临终关怀等管家服务。志愿者还会织围巾送给老年人;带水果,为老年人拜年。一天,111幢邻里志愿者听到隔壁独居空巢老人杭师傅家阳台上哗哗的流水声不断,明显异常,随即找社区反映,社区工作人员联系派出所和开锁师傅,进门发现杭师傅已昏倒在阳台。由于抢救及时,杭师傅捡回了一条命。

  通过“周末关爱”等平台,王瑛还“储存”起一批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帮助老人解决困难。如这次为田振山老人家中重排电线线路,所有费用由江苏曼特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张俊先生承担。

  据统计,社区近年来为空巢老人料理后事1起,为独居空巢老人疏通管道28次,爱心陪聊39次,修理小家电8件,及时发现老人老在家里3起,为独居空巢老人维权2起。

  与此同时,王瑛为了解决老小区居民文体活动场所,千方百计筹集5万元资金,建起800多平方米文化广场和一个高规格的文化长廊;为解决老小区居民停车难的问题,她东奔西跑,协调各方关系,为居民建造了4个车库;为呵护和帮助社区失足青少年,她投资1万余元,在全市率先建起首家社区网站和青少年中心网站……第七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常州市“十佳母亲”、“感动百姓好党员”、先进社区工作者、“感动钟楼”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之于王瑛,名至实归。

  “我们所做的,都是应该的”

  提及对田振山等老人照顾,清潭花苑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感动钟楼”十大女性王鸿蕙说出了和王瑛同样的感慨:“我们所做的,都是应该的”、“感动是相互的,在和社区群众的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也时常被他们感动着。这个世界上,总是好人多”。

  比如,荆川东园的秦先生,其母亲脑梗塞后卧床不起,多年使用导尿管,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秦先生服伺母亲始终细致入微,从床铺、服装到老人的个人卫生时刻保持干净爽洁,老人的饮食也是儿子精心烹制,悉心喂送。王鸿蕙经常出诊有病人的家庭,“像秦先生这样把母亲料理得如此好的,实不多见,令我感动”。

  又如,清潭三村的田振山夫妇,早已把王鸿蕙当作家人。既是一家人,聊的就不仅仅是看病吃药。前不久,田先生家的保姆被辞退了,保姆是社区为照顾老人派来的,每月工资也由社区负担,为什么白送的都不要?原来这位保姆工作很不认真,还对老人说:“有什么好计较的,反正又不要你们出钱,你们不好做做现成好人?”老人当即表示:“政府的钱更不能糟蹋!”

  朴实善良有着无穷的感染力,王鸿蕙说,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她起码会努力让“离你最近,和你最亲”不是一句口号。她要求卫生站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把每一位前往就诊的居民当作自己的亲人,从细节服务做起,如把药粉化成药水,一定要化尽化透,“如果这支药水是为你母亲治病用的,你会忍心因药力不足耽误病情吗”?

  出诊是清潭花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特色。有人误解,出诊是卫生站为了创效,其实大错特错。清潭花苑社区卫生服务站去年门诊量为6万多人次,24名医务工作者应接不暇。同时,卫生站承担着社区保健责任,除了上门宣传保健知识,医务人员还必须每年对辖区内1975名高血压患者和585名糖尿病患者进行各6次以上的访问,这些访问往往是他们放弃休息日进行。如果单纯考虑收益,10元的出诊费又算得上什么?更何况,每次出诊,卫生站还要承担一定的医疗风险。王鸿蕙想的是:“不是万不得已,居民也不会寻求出诊。我们家中都有老人,自己也将成为老人,将心比心,有些事就不得不做了。”

  秦先生的母亲必须每月换次导尿管,之前从叫车、下楼、送医院,再经历一番常规检查等,总得折腾好半天,花冤枉钱是一方面,病人家人还都受罪。现在一个电话,十来分钟就能解决问题。玉兰苑的徐先生更是感慨:“为什么一个社区诊所能做到,堂堂的大医院就迈不出这一步呢?”

  从来没有礼拜天,从来都是忙碌着,已经搬出清潭的居民还是回来找她,其他社区的居民也慕名而来,再苦再累,王鸿蕙都不会对病人说不,因为医者父母心。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