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设施为平台,以17家综治成员单位为骨干,为“特殊人群”提供心理矫治、临时救助、技能培训、过渡安置等一站式服务,实时掌控区域动态。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全国首家“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中心23日在戚墅堰区揭牌。
包括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吸毒人员、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艾滋病患者等在内的“特殊人群”,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做好对他们的服务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题。
近年来,我市在全国首批探索建立“特殊人群”管护帮教制度,司法、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纷纷建立了针对相应人群的帮教基地,为“特殊人群”融入社会发挥了显着作用。但无法回避的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平台,资源分散、工作分割、信息分离造成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制约了服务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帮教工作存在服务盲点、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由戚墅堰区政法委牵头,整合公、检、法、司、妇联、团委、残联、卫生等部门和心理协会等社会团体的服务管理资源,建立“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实体化运作综合平台,提供集约化服务和管理。中心内设信息控制、教育矫正、心理咨询、法制宣传、技能培训、特殊关爱、临时救助、模拟法庭八大功能区域,17个部门联合进驻;采用“网格化排查预警”、“特殊人群分类管理”和“阳光助航网络服务”三大工作系统,研发完成手机终端信息上报模式,由社区信息员实时报送辖区动态,并与全市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全面对接,实现了信息资源共通。中心试运行5个月以来,为数百人次“特殊人群”提供了排查、帮教、矫治、管控等项服务管理。
江苏省司法厅厅长缪蒂生在实地调研后指出,戚墅堰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中心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实行集约化服务的方式是一项极好的创新,为全省乃至全国“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作出了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