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自2010年开展道德讲堂以来,全社会道德风气有了极大地改善。镇村“道德讲堂”作为七类道德讲堂之一,主要对象是农村居民,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通过倡导孝敬老人、文明礼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宣传,精心设计“道德讲堂”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吸引农村居民参与,不断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已建各类道德讲堂200余所,精品道德讲堂10个,示范点15个,评选各级各类好人300余人,讲堂开讲1000余次,受众超过5万人次。
镇村“道德讲堂”建设的做法
(一)保障体系健全,“道德讲堂”推进力强
一是组织保障。构建了由市委宣传部负责抓总,市委农工办牵头,市文明办负责业务指导,文化、体育、民政、司法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督促、检查“道德讲堂”建设工作,建立了市、镇、村三级联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队伍保障。组建了由大学生村官、村干部、老党员、道德模范人物和党校、文化、司法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宣讲队伍,为镇村道德建设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持。三是载体保障。在加强农家书屋、村志愿服务工作站、镇村公共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为主体的群众活动阵地建设的同时,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报道,为镇村道德建设提供场所、宣传支持。
(二)示范典型引领,“道德讲堂”带动力强
一是示范点带动推广。按照“六个有”的规范标准开展镇村道德讲堂示范点建设,有建设标准、有固定场所、有宣讲资料、有背景标识、有管理制度、有宣讲员队伍。我市最初在薛埠镇河口村、朱林镇黄金村、尧塘镇西华村、金城镇方边村道德讲堂示范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通过开现场会、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将示范点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带动了一批精品讲堂,并向常州文明村镇推广,带动了全市镇村道德讲堂整体水平的提升。二是道德模范宣传带动。全市先后选评各行各业道德模范92名并将其事迹汇编成《道德的力量》一书,其中镇村级道德模范20人。通过会议、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深入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邀请身边的道德模范进讲堂讲述自己事迹,感染身边群众,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引导、榜样的示范作用。三、先进典型表彰带动。2012年,全市每月选评“金坛好人”,年底,通过群众选票评出“十大身边好人”予以表彰。扎实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镇”的评选,通过上门挂牌、入户报喜、戴大红花、发放物质奖励等形式予以鼓励,促使群众形成强烈的荣誉感和比超先进的进取心,营造出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活动平台多样,“道德讲堂”生命力强
建好道德阵地。加强镇级党校、村民学校、企业职工学校等为主体的理论教育阵地建设,加强镇村文化广场、镇村综合服务中心、村民活动中心等为主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阵地,加强农家书屋、黑板报、宣传栏、阅报栏等为主体的舆论宣传阵地建设,使农民教育有课堂,活动有去处,娱乐有场所。截止2011年末,我市7镇1区,157个行政村,配备道德宣讲员1000人,镇村文化广场、镇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村级农民活动中心和农村书屋实现了全覆盖。搞活群众活动。 “三送”(送好戏、好电影、好图书)、“四下乡”(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下乡)等活动月月不断;“书香新农村”、“农民学习月”、“社区邻里节”、“读书月”等活动年年推进;农民体育运动会、全民健身节、乡镇“文化广场月月读”定期举办。2010年至2011年,每年开展“三送”、“四下乡”活动保持在100场以上;举办“书香新农村”两届,安排各类活动20项50多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知识手册5000多份,组织各类培训近百场,开场现场咨询20多次,全市送书下乡达数万册。抓好惠民行动。深入推进我市“三结对”、“文化帮扶、文明共建”、茅山老区“百千万”帮扶活动,开展各种形式送温暖主题活动,帮助农村群众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形成“有难大家帮”的助人为乐良好氛围,2009年至2010年党员帮扶困难群众资金达50万元。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改善村容村貌,让群众在整洁的村庄环境中,自觉形成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目前,全市95个行政村已达到“五化三有”整治标准,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达11个。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新农村活动,组织卫生、住健、城管、经贸、环保等10余家近百名青年志愿者开展农村青少年年法制辅导社、开展道德实践进农村、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2011年累计提供1460人次1.5万小时为农志愿服务工作。
镇村“道德讲堂”成效
(一)道德讲堂营造了浓厚的道德氛围,引导了价值取向。道德讲堂通过村委会办到群众家门口,加上综合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形成室内室外、虚实结合的宣传教育阵地。结合各镇村现有的文化底蕴,编排一些道德寓意深厚的乡土节目;推出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道德活动;发挥结对帮扶、青年志愿者和送温暖活动,让群众时时处处都能接受道德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通过一个个细小的环节慢慢根植于人们心中。在朱林镇黄金村道德讲堂,一进门,村书记严清华提出的道德建设口号“人无德不安、家无德不兴、村无德不强”赫然在目,让每一个走进道德讲堂的群众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者道德的熏陶。
(二)道德讲堂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净化了社会风气。道德讲堂建设的推进,通过组织丰富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宣讲文明礼仪,选树道德典范,倡导文明新风等活动形式,更易引起群众的情感共鸣,引发群众的行为效仿,在全社会次年形成习礼仪、讲文明、爱学习的新风尚。金城镇方边村过去因干群关系紧张,邻里之间不和谐,是远近闻名的乱村、散村,通过开办道德讲堂,在潜移默化中把勤俭节约、尊老爱幼、文明守法等道德规范灌输给群众,现在的方边村民道德素养有了极大的改善。在去年村庄整治中,涉及到50多间边角地的拆除,老百姓们思想觉悟提高了,舍小家为大家,自觉自愿主动拆除,帮村干部省去了好多工作。
(三)道德讲堂提升了农民的科学素质,助推了经济发展。将道德讲堂的建设与科学技术的推广相结合,一方面大力宣传“科技致富光荣”、“勤劳致富光荣”和“致富不忘家乡人”等道德理念,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学技术、带致富的热情,使农民群众树立“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正确观念,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市场经济理论、农业科技、就业培训教育,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我市镇域经济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强村工程加快推进,新增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村43个。“三资”开发农业突破12亿元,农产品年出口总值达5500万美元,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达13812元。
金坛以村镇道德讲堂建设为平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用先进典型的事迹、乡村民俗文化节目丰富村民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