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好、内容好、组织好、效果好。”昨天,在常州市民道德讲堂,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杨兴举认真听完近1小时的课后,一连用4个“好”,表达他的激动与感受。
这一期的道德讲堂,播出了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阿里木的故事。而身边好人,则由常州人自己讲述——戚区胡世民的雷锋情结。
“一走进讲堂,就被动听的歌声感染。荧屏里的英雄,身边的好人,群众的感悟,抽象的道德立刻变得真实可感、十分具体,并且与每个人联系了起来。”杨兴举说,“道德讲堂”创造了一个具体的载体让道德落地,解决了道德建设中“知”的问题;讲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感动,人人事事都可亲、可学、可敬、可参与,解决了道德建设中“行”的问题。身边人的点滴之善,激发更多人讲善、议善、行善,唤醒人性中善的本能,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效果。
“利用现有的资源、公共阵地和身边的好人,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传播,这样的经验可学、易学,具有可操作性,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杨兴举说,通过“你感动我,我感动他”的“滚雪球效应”,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么?我们要把这种模式、精神,传到我省,学习、实践,共同构建精神的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