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由80多位“青岛孤儿”组成的“青岛江南寻亲团”到达江南寻亲第一站——常州。20日上午9点,晚报将为这些寻亲孤儿和我市的寻亲读者在园外园酒店(红梅公园北门对面)举行一场“寻亲见面会”。
他们,都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都是从当时的“常州教养院”抱出,并被送往北方。8月中下旬,青岛早报热线部的两位记者找到常州晚报热线部,转达了在青岛的孤儿们对家乡以及失散亲人的强烈思念。
9月13日,记者到青岛,采访了此次报名到常州寻亲的青岛孤儿们。
常州—无锡—如东—东台,此次“青岛江南寻亲团”的路线已经敲定。常州作为寻亲第一站,意味着来常州寻亲的孤儿们拥有着最多的和家乡亲近的机会和时间。
如果您也有失散的亲人,如果那些失散亲人的资料能引起您的一丝丝回忆,9月20日上午,请一起到活动现场看一看,认一认。如果您或者您的家人能够提供相关线索,欢迎继续拨打本报寻亲热线86633355。
附一:新增加的两位青岛孤儿的信息
孙海青,1966年农历3月13日出生,一个月大的时候,被来自青岛的养父母从无锡孤儿院抱养。经查,她实际上是从常州转入无锡孤儿院的。
王云英,1964年1月10日出生,1966年1月7日从江苏常州转至无锡孤儿院,1966年1月份由养父母抱养。据常州育婴院的资料表明,当时是被人在常州火车站的候车室捡到的。两周岁的她,右耳部位有重度湿疹,两大腿部有明显的疤痕。她在常州育婴院的编号是0243。
附二:来自我市读者的部分寻亲信息
王女士寻女儿:她1955年11月4日生(农历九月廿六),从常州育婴院被抱至武进鸣凰。当时身上有“粮食供应转移证”及一张写着“波建”名字以及出生时间的纸条。
李女士寻父母:她是1957年农历七月初八生,3岁后才开始讲话,由住五星乡钟楼区的养父母抱回家。养父母去世前告诉她,她是从常州市育婴院抱回来的。
段先生代友寻女:她是1972年10月4日上午7点22分生的。外婆将她装在一个大篮子里,放在国棉六厂(国棉一厂附近,现吊桥路)门口。她身上穿红色的狗头披风,衣服里有十元的压岁钱,一张红纸头上写着她的生日。篮子里放着8只鲜鸡蛋、5斤糯米,尿布。父亲是0型血,母亲是B型血。
姐姐寻妹妹:她今年应该是42岁了。属猪,正月初八生的。外婆将她送到一院门口的一张凳子上。送走的时候,她穿了一条紫花连脚裤,棉尿布里包了一块红纸糕。衣服里塞了一张纸,纸上写着妈妈对她的昵称:六丫头。
媳妇代婆婆寻小姑:她是1960年生的。生时才2个多月,被父亲放在将军弄。她有一个名字叫红梅。如今她的父亲已经去世,妈妈已经83岁。
陈先生夫妇寻女儿:她是武进医院出生的,先是送给了一对郑陆桥的夫妇。在她只有一岁多时,那对夫妻离婚,养父又将她留在了水门桥一带的一个饭店里。
杨女士寻找姐姐:她是1957年春天生的,当时她虚岁6岁,穿一件绿色小格子布棉袄被丢在大光明电影院门口。她应该记得,她的母亲是一个哑巴。她的眉毛处受过伤,后来结了疤,小时候特别显眼。她在电影院门口被人领走后几个月,杨女士的同村人去常州育婴院送孩子,看到她也在育婴院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