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大灶锅、20多个大菜盆,28桌重阳敬老宴。在刚刚过去的敬老节,河海街道富都社区的居民时伟忠和往年一样,一早就开始忙活,烧了满满一桌子菜,邀请社区的250多名老人共聚佳节。
这是身为退休厨师的时伟忠第三年自掏腰包为老人办重阳宴。而当面对记者,这位憨厚的师傅却摆摆手:“没啥值得说的,就是每年给老人办个聚会,乐一乐。”
这些年在常州,像时伟忠这样的“草根慈善人”很多。扶贫济困不肯留名,助人为乐传播爱心,他们和许许多多常州普通市民一道,成为常州这座慈善之城的实际践行者,传递爱心的“正能量”。
助人者不肯留名:有这样的一家三口,每年留出工资做“慈善基金”
“我们家庭愿与社会建一根精神‘脐带’,捐赠一份绵薄的真诚的感恩的——心愿。即‘53211’,意思是我们家三个人仅表一点点心意……”这份特殊的捐赠说明,来自我市的一个爱心家庭。男主人艾先生(应当事人要求,化名)在去年5月带着妻子儿子一起来到慈善总会,决定一家人每年从工资里固定取出一笔钱,作为捐赠基金,直到身故;并承诺在适当的时候,会捐出一处不动产。
艾先生和妻子辛女士都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年轻时,身在部队的艾先生和队友赴滇对越作战,3名战友不幸长眠。从战场回来,艾先生千方百计找到了战友的家人,从此每到过年前,一领工资,夫妇俩第一件事就是寄钱给战友家人。从那时起,整个家庭就形成了共同行善的默契。
今年5月,艾先生不仅又带着家人在时隔一年之后到慈善总会履约,还带来了一个新成员:儿子小艾的女朋友。
“前段时间,他的家人把慈善协议的事情告诉了这个女孩,她一听就表示理解和支持,而且还希望有机会也能参与其中,于是便有了此次同行。”在他们的谈话中,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了解到,就在月初,夫妻俩在儿子的陪同下,去登记成为了遗体、角膜和器官捐献志愿者。而且一家人还决定,把每年5月作为家庭公益活动月,不光要履行慈善之约,还要做其他善事。
受助者反哺社会:“一张纸”做慈善救助先心病患儿
近年来,不仅有了越来越多像艾先生这样的普通市民、热心企业家踊跃捐款,让慈善基金的盘子越来越大,开展“助医、助学、助老、助残、助孤、助困”等救助活动,其中的受助者也在默默地感受着慈善的力量,随着慈善机制的延展,他们把一张废纸也“写”满了爱心。
77岁的张纯琴是兰翔新村一名普通的老人,自2008年我市开展“捐出一张废纸、奉献一片爱心”的活动后,捡废纸如今已经成了这位老人生活的一部分。
此前,由于家庭生活极其困难,社区为她办理了低保,出于感激,张纯琴参加了小区的治安巡逻。在巡逻过程中,遇到塑料瓶、废纸之类的垃圾,老人总会攒起来卖,10元、20元虽然不多,也能让她补贴家用。“捐废纸献爱心”活动开展以后,张纯琴也不卖废纸了,总是等攒够一定数量就送到兰翔社区的捐赠点。
“没有想到,这活动还救了一个我们都认识的孩子。”张纯琴所说的这个孩子,就是兰翔新村如今已经4岁的来来。爱心活动开始后,这个家庭也成为受助者,孩子在善款资助下成功实施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草根慈善成为政府公益慈善的有益补充
2005年,常州市慈善总会成立,在随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全市慈善基金从1189万元一下跃至10.36亿元,每年救助的人数也由数百人发展到万余人。目前,常州市每年用于资助困难家庭的资金从不足20万元提升到近亿元;累计救助困难群众至今已突破40万人次。
2007年,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和戚墅堰区相继成立慈善分会,在此前后,各街道社区陆续建成并开放了慈善超市,由此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三级慈善组织,实现了城区、街道、社区慈善功能全覆盖。
而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大众自发的个人慈善或慈善组织,近年来以各种不同形式献上自己的爱心,草根慈善成为政府公益慈善力量的有益补充。
一加爱心社情人节义卖,影响力一年比一年大,仅今年就累计募得善款76840.8元;常州市义工联,目前有注册义工28600余名,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默默地为社会做着“自愿、利他、不计报酬”的事;有一位不愿留名的企业家,从10多年前开始就坚持捐款,救助白血病女孩贾静,帮助自闭症孩子,在他的慈善目录上,最近三年捐出的总额已逼近1个亿;本报“周末关爱”栏目,开办5年来,用市民的一个个善举,每周为10户贫困家庭完成心愿,成为了常州民间“微慈善”的一个典型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