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出行 >> 内容
完善“育心师”工作网络 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发布日期:2012-11-15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近年来,在中央文明办和省文明办的关心指导下,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从“育德”、“育情”、“育心”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育德”,就是通过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评选表彰“美德少年”等一系列举措,提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育情”,就是通过开展“童心向党”、优秀童谣征集传唱、“七彩的夏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青少年实践基地等载体建设,促进未成年人陶冶情操、全面发展;“育心”,就是通过不断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开展“育心”工作的过程中,南京市逐步完善了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陶老师”工作站心理咨询师和医疗机构职业心理医师的“育心师”三级网络,形成“教育、咨询、矫治”一体化的工作链,实现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全覆盖,促进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一、面向学校需求,强化师资队伍,夯实“育心师”三级网络的工作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出现的各类问题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学习压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青春期问题等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孩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育心”,成为时代需要、社会呼声和百姓期盼。

  南京市对“育心”的关注和探索,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开始的。90年代以后,教育行政部门依托高校开展了大量实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从民间团体推动、学校自发实践为主的阶段,逐步走向政府部门规范指导、专家引领、学校自觉实践的阶段。南京市先后出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准则》等14个规范性文件,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从1994年起,南京市开始对中小学心理教育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2002年,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制度”,制定了《资格认证实施办法》,成立了资格认证机构,制定了规范的培训方案,提出了具体的考核方法。同时,南京市依托高校、研究所等专业团队的力量,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制定了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和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写实验教材,组织教师观摩交流,定期开展专业督导等,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显着提升。

  目前,全市教育系统已有4000多名教师取得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500多名教师取得了心理咨询员资格。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对象,由中小学班主任扩大到所有任课教师。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也不断完善。全市有665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通过考核,占到中小学总数的98%以上。中小学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强化和一大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完善,为“育心”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成为“育心师”三级网络中规模最大、最贴近中小学生、与教学实践结合最为紧密的群体。在这些学校“育心师”的精心组织下,南京市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育的有机结合。各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心理辅导课、心理活动课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学校还创出团体心理教育活动的新形式,如“少儿俱乐部”、“校园心理剧”、“心育游戏”、“心育体操”、“心育音乐”等系列活动,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二、面向社会需求,提升专业水准,完善“育心师”三级网络的服务体系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时刻受到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不同的心理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育心”,不仅是教育课题,更是社会课题;构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维护体系,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必须整合宣传、教育、卫生、文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的力量,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2004年以后,南京市文明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协调机构,在市文明委的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协调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责任。

  2004年,南京市在原有“中小学生谈心与投诉电话”的基础上,依托南京晓庄学院正式成立了“陶老师”工作站,即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工作站由政府主办并提供专项资金,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面向社会,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2005年,南京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通了免费的心理健康咨询短号码“96111”,并与“110”联网,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实施危机干预和救助建立了畅通的渠道。近年来,江苏省文明办、南京市文明办和南京市教育局先后投入1千多万元,对“陶老师”工作站进行升级改造。同时,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的运行费用。如今的“陶老师”工作站拥有4000平方米的工作空间、12条电话热线、近百名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成为融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心理辅导、素质拓展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公益服务机构。2010年,中央文明办依托“陶老师”工作站建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全国辅导中心,主要承担工作指导、经验交流、业务培训三大职能,面向全国指导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育心”工作,从学校教育一步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陶老师”工作站的建立与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南京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工作站从全市选拔了一批专业背景好、经验丰富、热心公益服务的教育工作者,作为基础工作队伍。从南京脑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聘请心理治疗专家,面向社会选拔志愿者,作为专业辅助力量。工作站现有面询员20名,其中8名兼任危机干预员;电话咨询员70多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团队。为了保证团队的专业水平,工作站每周召开一次专职电话咨询员会议,交流在咨询中遇到的问题;隔周进行一次心理沙龙活动,研讨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的问题;每月固定进行志愿者伦理培训,使职业道德内化于心。“陶站育心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工作站编写的《小学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成为教育部高等院校教材。多年来,这支以志愿者为主体的“育心师”队伍,用奉献社会、不求回报的敬业精神,使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得到有效的心理援助。他们的执着和坚守,赢得了广大家长和未成年人的信任,也成为南京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百万志愿者中的先进群体。20年来,“陶老师”工作站的专业团队共成功接听热线电话115000多人次;接受当面咨询12000多案次。2004年以来,热线电话全年365天,天天开通,每天24小时,全天在线。启动了国内首家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危机干预230多次。“96111”热线在全市中小学生中的知晓率达90%以上,成为孩子们信赖的心灵港湾。

  目前,南京市构建起以“陶老师”工作站为核心的“育心师”工作网络。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陶老师”工作站心理咨询师和医疗机构的职业心理医师,共同构成“育心师”三级网络。其中,一级系统是心理培育系统,由各中小学校开展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学生咨询,主动发现问题倾向;二级系统是心理辅导系统,以“陶老师”工作站为枢纽,为直接求助者提供服务,同时为中小学校转来的求助对象解决心理困扰;三级系统是心理矫治系统,需要进行医学干预和治疗的求助者,由工作站转至相应的机构进行医学心理治疗。各系统构成“教育、咨询、矫治”无缝对接的工作链,最终形成完整的“育心师”三级网络服务体系。

  三、面向家庭需求,注重普及预防,拓展“育心师”三级网络的服务通道

  近年来,南京市按照中央文明办关于心理健康辅导要以“治未病”为重点的要求,积极放大“育心师”工作网络的作用和影响,面向家庭需求,积极探索“治未病”工作新模式。

  市文明委整合各方力量,将工作触角深入到家庭、深入到社区,以普及预防为重点,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团市委、市关工委等部门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医疗机构职业医师等成立宣讲团,以市民学堂、母亲学堂、社区学堂、家长学校等为载体举行巡回宣讲。今年以来,已在全市开展宣讲活动近千场。

  市教育局面向学生家庭,大力倡导趣味性、体验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形成了一批家校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品牌。如夫子庙小学的“我能行俱乐部”、汉中门小学的“开心超市”、宁海中学的“亲子辅导营”等。“陶老师”工作站采取专家讲座、咨询辅导等方式,服务基层,服务群众。面向社区,推出“社区培训项目”;面向特殊领域,推出“未成年犯管教所合作项目”;面向学生家长,开设“亲子教育”公益讲座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在全市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此外,市属文艺团体以心理剧展演等形式进学校、进社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的建设。市属媒体通过开设专栏、组织专访等形式,促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通过向家庭和社区拓展“育心师”三级网络的服务通道,南京市实现了未成年人“育心”工作的全覆盖。

  回顾近年来南京市“育心”工作的实践,我们感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

  其一,思想重视是有效“育心”的前提。南京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见事早,起步快,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部门思想认识到位,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的谋划和推进,从而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格局。

  其二,预防为主是有效“育心”的原则。“治未病”是“育心”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思路。要着眼于全体孩子,主动关“心”;要面向社会家庭,积极“育心”,加强普及教育,坚持预防为主,实现“关口”前移,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其三,队伍建设是有效“育心”的基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不仅专业性强,而且面广量大。要发挥高等院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人才优势,提供专业支撑,同时要加强基本的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专业人员与教师力量的紧密结合,才能扩大工作的覆盖面。

  其四,长效机制是有效“育心”的保障。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毫不动摇、长期作战的思想,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的体制机制,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南京市的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中央的要求相比,与广大未成年人和家长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中央8号文件精神,认真学习先进地区和兄弟城市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新途径,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